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8 08:12:01 阅读:

本篇文章6106字,读完约15分钟

又是一年的“春运高峰”。掐着日子,选择火车、飞机还是自驾……急着回去。

箭从弦中出来的速度约为每秒50米,相当于每小时180公里。在当今中国的高铁中,复兴的时速是350公里,和谐号是300公里,已经远远超过了箭头的速度。

如果还原一下古人的“春游潮”,就会发现,正是在古人缓慢的归途中,厚重的乡愁积攒下的一年的滋味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一个

从北京到江苏宜兴有1100多公里。今天开车12个小时左右,坐高铁才5个半小时,最快的是坐飞机,北京飞南京,不到两个小时,出机场后坐大巴一个半小时到。

然而520年前,一个宜兴人从北京回家过年,走了快一个月:1498年,明朝弘治十一年,成功辞官归家的一代贤人徐普,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从腊月初开始,我在腊月二十七回家。后来,他给同事李东阳写了一封信,感叹道:“路途遥远。我的老骨头会散架的。”这一年,徐普71岁。

徐普时代,北京到宜兴的最佳路线是乘船走京杭大运河。徐普是“四朝宰相”,回老家的路上享受不同的待遇。他还是累成这样,说明其他海归在漫长的道路上吃了苦。

也许,春运高峰路上有朋友感叹今天的“堵车”“抢票”,但在古代,真的很难。中国交通变化的历史背后是一部古今春运的历史。

可以说古代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古代春运高峰的半径、规模和质量。

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发展始于秦朝,到了汉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秦朝对中国交通运输的意义在于秦始皇推出的“同轨车”。著名学者白寿彝在《中国交通史》一书中写道:“‘车同道’充分展示了秦汉交通大一统的新精神。从字面上看,只要求车辙程度处处相等,每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均匀;其实也告诉我们:此时车辆可以行驶全国各地,此时的交通状况需要车辙和轮度的统一;如果车辙和车轮的程度不能统一,一辆车就不能到处行驶,就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秦汉以前,交通非常落后。当时,孔子正坐在一辆缓慢移动的牛车上,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跑。在现代人眼里,那是典型的慢动作,时间仿佛停滞在一辆滚动的木车的声音里。这就是老子喜欢的境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秦始皇不喜欢。六国统一后,他把发展交通作为国家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陆路交通发展迅速。除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同轨车辆”制度外,他还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东临焉耆、南临吴楚、西临临洮、北连何塞的“赤岛”,全长8900多公里。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赤岛”在当时被视为高速公路。据《中国交通史》记载,赤岛所采用的路线都是按最近的距离规定的,没有曲折的地方,故又称“道”。赤岛的建筑是“路五十步宽,树三尺长,外筑厚,金椎隐,树青。”路线长、宽度宽、通道近、建筑扎实,是“过去没有马的伟大工程”。你想想,如果孔子的时代有办法,他老人家也不会环游世界长达14年。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汉代交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赞坡道连接长安和巴蜀,夜郎路延伸到云贵高原的广大山区。最著名的是连接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开发。这条路给了汉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一个新的面貌。

从中国历史的规律来看,交通运输在大一统的时代可以取得长足的进步:隋唐时期,运河建设硕果累累,形成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唐代修建石门路,连接川滇与中原;宋、元、明、清时期,交通建设日趋多样化,水陆交通有了很大发展。例如,有一个伟大的“郑和下西洋”。清代,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也随着当时先进的交通运输而繁荣起来。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然而,从大的时间跨度来观察中国古代的交通总是很困难的。清末,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在引进铁路、轮船、汽车之前的几千年里,道路条件和交通方式都没有质的飞跃。“很难走”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时,离家出走的人往往需要提前一两个月离开,才能及时回到温暖的家,赶上迎接新年的鞭炮。

1053年7月,时任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欧阳修,将母亲的灵柩护送至冀州永丰(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然后于今冬回颍州过春节。今天从阜阳开车到永丰不到1000公里,欧阳修却在路上来回花了两个多月。他叹了口气说:“水回陆地,奔驰劳顿”。

两个

“奔驰辛劳”的确是古代“春运热潮”的主题。明朝时,有个大臣叫王希觉,他租了一条船回老家松江(当时的江苏)过年。长途跋涉后,家乡一片期待和欢乐,但他的心情立刻恶化:上岸时,码头上全是船,挤了两个小时...

在铁路、轮船和汽车出现之前,它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不变的交通工具。

1793年,马可·厄尼率领的英国使团以庆祝乾隆皇帝生日的名义抵达中国,实际上是想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当时,麦卡特尼把一堆代表英国工业革命成就的产品带到中国出售,其中包括两节车厢。麦卡特尼对英国马车开拓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因为他到了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马车的沉重、缓慢,特别颠簸。他还近距离观察了乾隆皇帝的“御驾”,风格也很重。他带的英国马车就不一样了,有一个浮动弹簧,能有效减震,乘坐舒适性高。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然而,麦卡特尼很失望。他没有退货,带来的各种产品都被搁置了。不是说英国的产品不好,而是中国的皇帝太古板,觉得自己的东西已经很好了,比如几千年来颠簸的马车。是不是不好?

是的,几千年来,古代中国人骑着沉重的马车或牛车,在路上来回颠簸,无论是上任、赶考、旅行,还是回家过年。

古代没有照相机。当时的交通是怎样的?好在有传世的古画。以宋代为例,从流传下来的宋画,如《清明上河图》、《西山行旅图》、《班哲图》、《雪溪行旅图》等。,大部分是牛车,但也有少数驴车。有人研究过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全卷有814人,90多只动物,13辆车,29条船,8个轿子。车、船、轿子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很少有人骑马或坐马车,主要是因为石景堂割地“十六州”和西夏崛起后中原失去了战马的主要来源,所以马匹严重短缺,需要花费巨资从周边地区购买马匹。有钱人买得起马,普通人一般骑驴。当时开封有专门出租驴的店铺,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公司。如果能租到马,相当于现在的豪车服务。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在宋代,春节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名著《东京之梦》记录了春节前开封城外的拥堵。当时有“太平车”、“平头车”、“双人车”。太平车是大车,由二十多头驴或骡子拉成一排,也有六七头牛拉。它们可以被称为古代大型平板卡车。在名画《雪溪行路图》中,也有三辆车,三头牛,由三头牛驾驶。双层汽车上层低而宽,下层高而窄。整辆车是拱形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前车有人从下层往上层爬,而第二层车门大开,上层有人裹着被子躺着,下层有一个人闲坐着。在汽车的最后一侧,较低的楼层是关闭的。可能是行李车。这幅画描绘的是雪中之路,堪称“大宋春运催图”。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根据古人的记载,除了官员的公共配给之外,民间对租车和轿子的价格都有明确的标注。如果他们没钱,只能靠两条腿。

当然,古代等级森严,对坐什么车,几个人抬轿子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旦超过标准,就有可能被判“非法侵入罪”。土豪再有钱,也不敢乱来。历史上记载的最豪华的外帝之旅是万历六年(1578年4月)在的时候,第一个记录的张离开北京回到他的家乡湖北江陵。当时他坐的是前八、后八、左八、右八32人抬的巨无霸轿子。这轿子到什么程度,像个小阁楼,分卧室和客房,两个小男孩伺候。为了让这个巨无霸顺利通过,当地官员忙着派遣更多的民夫,扩建道路,雇佣工匠,拓宽桥梁。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即使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张,这种轿子无疑是严重超标的。更何况还有精锐卫队。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这支归来的队伍是安静的、躲躲闪闪的。仪仗队,“跟随的卫兵中,引人注目的是一群鸟人,是戚继光连长任命的,鸟人在那天还很时髦。

当时的张大权在握,这次他回到了家乡,很有吸引力。然而,无论是高调示爱还是高调示爱,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张死后,被清算,这巨无霸轿子成了大罪。

南宋诗人陆游写了中国古代第一篇长篇游记《入蜀》。当时他从殷珊(今浙江绍兴)到夔州(今重庆奉节)任总法官(周知助理经理),然后乘船从大运河转向长江航道。他用了160天的时间到达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重庆。

如果你走陆路,会花更长时间。毕竟是“难于上青天”。在那个时代陆地旅游的交通条件下,旅行速度相当慢。据史书记载,当时“马一日行七十里,驴与行者一日行五十里,车行三十里”。在以北宋为背景的《水浒传》中,林冲被打了一棍子,纹在脸上,被送到沧州。书上说:“第一天,他走了30多英里。”又过了三两天,他在村里的一家小店里住了下来。董超和薛霸两个坏人,故意用开水洗脚。脚底起了一个很大的血泡,第二天就走不动了。然后他开始在野猪林工作。可以看出,当时林冲是带着枷走的,受了伤。他每天只能走30多英里。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那时候一个四川人在北京(开封或者北京)当官,过年回家的路程多长啊!

名山大川是旅游的好去处,但却是回家的最大障碍。今天从湖南衡阳到武汉,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了,但就在300多年前,明末衡阳王船山去武汉参加乡试,回家的路上差点葬身鱼腹。当时湖南去湖北,要经过洞庭湖和王船山的船。当他经过城陵矶港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帆船撞上礁石,破碎了。

清朝雍正以前,湖南还是湖广省的一部分,省会在武昌。考生考场设在武昌,湖南秀才要过八百里洞庭湖才能赶考。毛泽东的岳父,湖南著名学者杨昌济,曾回忆说,他的祖父去赵坤是因为他陪着两个弟弟去武昌参加考试,路过洞庭时死于心脏病...可以说,一湖洞庭湖的水,打破了无数学子的梦想。直到雍正元年,考场设在长沙,湖南进入人才辈出的时代。这就是地理对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影响。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想想看,王船山那个年代有“湘鄂情怀”是多么的难。湖北女婿冒着生命危险陪妻子回湖南过年。

当然,除了路途艰辛,古人过年回家也怕路上劫匪。根据徐霞客游记,这个古代的“背包客”在路上遇到过三次劫匪。其中湘江上的那个最惊心动魄,差点丢了性命:当时劫匪被一个哭哭啼啼的男生骗了,徐霞客的同伴不忍上岸查看。当他回到船上时,强盗在撤退前从河岸的草丛中冲了出来,点燃火把,扑倒在客船上。他闯进小屋,向客人挥舞着刀和枪。在狭窄的空房间里,船夫们无处可躲,无处可逃,所以他们不得不掀开遮阳篷,赤身裸体地跳进冰冷的河里,以保全生命。徐霞客是最后一个跳河落水的。他的耳朵和鼻腔充满了水。还好他个子高(1.8米),水深只有齐腰高。挣扎过后,他刨着水,爬到了旁边的山谷船上。他“无丝”,一个好心的船夫脱下了一套单衣单裤披在身上御寒。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路上,有比强盗更可怕的。

今天过年的人可能会去动物园看老虎什么的。当年,老虎在路上等着看人。历史上关于老虎的记载太多了,尤其是明清两朝,到处人口繁盛膨胀,老虎开始走出大山,开始了人与虎的激烈争斗。老虎在马路上甚至村庄里公然游荡,已经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噩梦。

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告别可能是告别。唐代诗人陈涛有一句让人落泪的诗:“无定河边的穷骨,仍是春闺梦里的人。”试想,春节之际,一个少妇在鞭炮声中睡着了,梦见了心上人。这个人已经是千里之外的一堆枯骨,再也不能回家过年了。

明朝有个很有名的大臣叫杨廷和,四川人。他的儿子杨慎更出名。后来他得了一等奖,写了著名的《滚滚长江向东,杀英雄随浪》。杨廷和在北京国子监读书多年。有一年,他春节回老家省亲。他先走到今天北京通州的大运河,然后坐船,再转船,绕了半个多月才安全到家。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的学府。没有寒暑假和周末,但是学生春节放假回家,国子监也提供差旅费。令现在的大学生羡慕的是,国子监的学生可以休“长假”,假期可以长达一年。一年以上不来国子监请假,就开除。杨廷和回四川过年了,应该放长假了。

在古代春运高峰期,人口没有今天多。子曰:“父母在此,不远行。”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基本局限在土地上,很少有机会远行。春节期间有条件回家的,基本都是官员、考生、商人、工匠。

官员春节放假,《辽宋西夏金朝社会生活史》写道:宋朝官员的休假大致分为公休和私休两类。公休日包括节假日、十天假、国忌假(本朝始皇帝,其忌日)。外国官员请事假、点名假(供考官使用)、韩国语假、特殊情况给假;事假包括婚假、丧假、病假、探亲假、事假等。有趣的是,宋代官员自己结婚有九天假,亲戚结婚也有假期。他们靠血缘靠得很近。他们的兄弟结婚,休息五天。重孙和重孙结婚,应该放一天假,好好享受这个假期。他们应该是白发苍苍的老年官员。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宋代春节假期规定如下:“七天假,五天假”。这里的“假”是指北京官员免于朝鲜参与,即皇帝不上朝,“假”是指各级政府机关停止工作。对于家乡远离首都的官员来说,这个小小的假期无疑会让他们无法回家。官员回家基本都是请探亲假,除了距离,假期最多不超过一个月。

其实古代能请假回去过年的官员不多,因为皇帝要请大臣们一起过年。辽宋时期的《西夏金朝社会生活史》写道:宋朝春节期间,朝廷允许北京百姓“闭关”(主要是赌博)三天。每个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街上购物。“其间开了一个歌舞厅,开了一个歌厅,车马齐骑,热闹非凡。晚上,贵族女性出行,进入体育场观看或进入城市商店参加宴会。”朝廷在郑丹举行了“大朝会”(元旦)。皇帝坐在大清寺里,四个威武的武士站在寺角,被称为“镇庙将军”。庙堂仪仗队,官员穿朝服戴皇冠,州官手持土特产。各路举人谢园也身穿白袍,两个梁冠礼班,外国使节也随班入寺祝贺。庆祝会后,皇帝举行了宴会。宫城外,山棚(登山)已结扎。当官员们撤退到朝鲜时,山棚灯火通明...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古代,外地的官员大多很难回家过年:路长,费用巨大,请假难,皇帝还要陪他...

唐朝诗人戴书伦写过一首诗《除了夜宿石驿》,里面说过年不能回家:“酒店里没人问,寒光很贵。今晚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在万里之外流浪。回首往事,是一件没什么的事,难过难过;孤独的我只有苦笑和酸。哭丧着脸,没落了,明天又是春天。”当时诗人戴任抚州(今江西)刺史,家在金坛(今江苏)。福州到金坛,哪有几千里?但是对于一个过年回不了家的人来说,“千里”就是心理距离。

(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古今几千年来,无数人渐行渐远,想起了春节时的家人,及时留下了辛酸和哀叹,除了官员和学者,大多数普通人都没有留下声音。还好有音乐。云南哀牢山的《赶马调》记录了春节期间那些“商队”在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的思乡之歌。今天,它听起来像眼泪:

可怜,可怜。穷人

春节马不在家

世界上可怜的马车夫

元旦出门

农历十二月驱马迎接大寒节

如果监狱里下大雪,

三十天内我不会回来

我母亲依靠她的孩子和孙子

富人呆在家里过春节

春节期间,马可蹲在路边

哀牢山老虎叫

骡马不走当场下跪

五粮山熊笑

骡马无法正常逃脱马鞍

要想抓住一匹马,就按铃

钢铃响了,马很勇敢

……

“二十三、厨房祭祀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切肉;二十七、杀鸡一只;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喝酒;三十岁,捏饺子……”

回顾那一年,过了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回到老家过年。当他们听到这些民谣时,为什么不放声大哭?

春节是中国人仪式感最强的时候。这种仪式感,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植于血液之中,如此顽强,难以替代。也许它的形成过程是在许多年前缓慢的旅途中离家乡稍微近一点的古代人的心中积累起来的。因为回家那么难,团圆那么难得,春节那么珍贵,一年的味道那么浓。


标题:(文化)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