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9 05:04:01 阅读:

本篇文章6104字,读完约15分钟

每年一进入腊月,查干湖的冬钓就正式开始了。从前,是“主人”把自己组织成“网帮”的一员。他们经常选择自己的亲戚、邻居、朋友和“越界”(欠对方一个人情或过于亲密)的人。没关系,没能力,还要乖听话,也叫“听喝”(听喊)。但是,对于“小股东”来说,大部分都是自己找业主。如果你看清了自己是谁,你的父母或者熟人就会拿着“四箱礼物”去投靠,加入“网帮”。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冬钓是真正的集体活动,涉及工种多,缺一不可。

鱼柄:渔民的脊梁

鱼头是冬钓的龙头。巴,意为“帮”,是这个“网帮”的“帮主”,往往由“老板”指定,或由“小股东”选举产生。头是渔民的脊梁。他们首先要掌握选择“冰枕”的能力,也就是俗称的“冰”。

认识冰是一项非常特殊的技能。首先要看形式。冬天鱼群喜欢聚集在冰面下,经常会使水暴涨,冰面上的雪也会微微膨胀。这块冰是鱼群的标志。接下来就是看颜色了。有鱼群的冰层里有气泡,气泡密集的方向就是鱼群游泳的地方,所以冰层是灰色的。另外,你应该听听冰下的声音。经验丰富的鱼只需要把头和耳朵贴在冰上,就可以通过水流的声音来辨别鱼的位置。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查干湖的冬季垂钓,几乎就是相对于鱼头来说,判断鱼群位置的能力。根据民间传说,王迅的《郭·斯科里奥》,在查干湖渔村有一个著名的孙子头像。他有一双聪明的眼睛。他从冰面上可以看到“柱子在哪里,坑在哪里;哪里有沟,哪里就有岔。”他还能听到鱼在冰下行走的声音,这得益于多年的经验和了解。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要一条能干的鱼的头。比如这个孙的头像就是大家关注的对象。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s2/】冬天抓鱼时,鱼头要带领人“抢球”。

曾几何时,因为查干湖有很多好鱼,东北各地的渔民在冬季捕鱼季节都会通宵挤冰。如果附近的渔民行动缓慢,冰上就没有好地方了。一般情况下,每个“网帮”在冬钓前都有组织好的队伍,一旦鱼头一声令下,就齐刷刷地驶进积雪的查干湖冰中,这叫“抢泡”。

打冬网讲究的是“兵强马壮”,也就是说这群人要的是顶,要的是巧。我马上就要走了,但是你忘了带帽子,他忘了带围巾。我该怎么办?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鱼会回头说:“别走。留下来!”这时候就算他再三要求,鱼也不会拿他的头,因为“抢泡”是集体行动,就是要“快”,绝对不可能慢下来。

除了快,“抢泡”还要看鱼头的判断。当一群人到达冰上时,他们应该迅速确定在哪里破冰和下网。一群人都准备好了,就算运气好,就等着他的负责人一声令下。

鱼头也能“看到鱼花”。

在冬季的捕捉季节,当北风袭来时,大片的冰是灰色的,什么也看不清楚。你怎么知道鱼在冰下的位置?查干湖的古语:“人知鱼性”一点不假。鱼生活在水中,它们最了解水。如果人们想知道鱼,他们必须预测水。在查干湖这么大的水域,要想找鱼,首先要了解水。首先,他必须牢牢记住夏天和秋天的水从哪里涨到哪里淹死了;哪里水深哪里水浅。这些都对鱼有影响。水大了,鱼就会离开,而深水往往是鱼越冬的地方。二是仔细观察湖水结冰时间。查干湖每年都有不同的关闭时间,这与风有关。如果是东北风封湖,冬季捕捞时要选择南方的“卧子”,因为东北风往往会把鱼往南赶;如果湖是西南风封的,那就选东北地区的“窝子”。当然,这要看那天晚上湖里是否下雪了,这也会影响鱼的位置。第三,要看坡度。“坡度”指的是坡度。和陆地一样,湖底分为平地和坡地。鱼喜欢生活在斜坡下。他们也会看“鱼花”。冬天,鱼发出的气息会在冰面上形成一层层的水泡,称为“鱼花”。鱼花分为新花和旧花。“新花”是鱼前一天晚上刚吐或吐的泡泡,还在冰水里晃动,说明这里有鱼群。如果鱼头发现了“新花”,它会命令人在这里破冰,下网。而“老花”指的是那些被冻在冰里的泡泡。这些“花”不动,说明鱼派已经过去了,只有不懂鱼腥味的人才会在“老花”里破冰撒网。还有一种“草花”,就是水里的草“吐”出来的泡泡。这种泡泡是一串串的,渔民称之为“串串泡泡”。而“鱼花”是一层一层的。两者的区别,有经验的鱼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都是它们的看家本领。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雪网”制造商:渔网坚固易用的关键

在查干湖西山,所有渔民都应该知道“雪网”。这样处理的网不易腐烂。著名的“雪网”工匠愿取鱼头。

一般情况下,渔民织网后,先把大桶或坛子拿到镇上的屠夫那里买回猪血,把网泡在里面,然后拿出来晾干。当“雪网”的时候,首先要找一个大锅,在村外的草地上挖一个大洞,把锅放在洞内。锅装好后,刚好与地面齐平。然后开始做“锅镜”。“锅镜”是套在大锅上的锅盖。它是柳条做的。一个人高,坐在锅上。外面全是泥。另外,用柳条做一个大帘子,放在锅上,把预处理好的网放在帘子上,盖上,用泥巴把“锅镜”封好,然后点火。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锅里的水“哗哗”地流出来,网在帘子上熏蒸。这叫“开雪”,也叫“蒸网”。蒸网大概需要10到20分钟。渔网浸在猪血里,在草地上晒干。现在,一旦蒸熟,猪血就会渗入网绳的纤维。这种网钓鱼效果好,出水就干。“雪网”的过程就像一部古老的戏剧,在北方平原和查干湖的渔民中代代相传。

Ropeman:枯燥而艰苦的集体劳动

以前在查干湖地区,渔民要会各种手艺,玩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钓鱼用的绳子种类很多,渔民买不起现成的绳子,只好自己玩麻绳,所以很多渔民也是制绳的。虽然冬季开始抓冬,但西山外一带的抓冬准备一年四季都很忙。玩绳一般在深秋、初冬或早春。

每年初春,忙碌的冬钓结束,湖面上的冰雪开始悄然融化,架线的日子到了。在湖边或村头的开阔地带,渔民三五成群,双手握着绳车的旧木带,腰臀向一个方向晃动,双臂用力摆动。一人“续麻”“织股”。就这样,他们在寒冷的空空旷的荒地上扭着腰,喊着“阿尤-阿尤”,为拉绳车加油,玩麻绳。声音悦耳单调,让查干湖在沉睡了一个冬天后变得热闹起来。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制绳者一定要小心的玩绳子,尤其是“网梗”(也就是拖网的“大口子”)。与其他绳索不同,它需要“外部力量”,这是普通制绳人做不到的。“外强”是指双股外侧用力向左推,内侧用力向右推,否则会“回击几下”。“打回去几个”就是绳子心里有个结,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吉利。这样的结对者通常不会让他用头加入。

领导:ice运营的实际领导

冬季查干湖抓冰之前,要选择“网主”。领网者常被称为“二头”或“领网者头”。顾名思义,就是带领大家在冰上做实际工作的人。

一般情况下,鱼头确定了下网的地点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卖鱼,接待来访者,所以冰上的工作就交给“网长”带人去做。领网的领导要懂得钓鱼各方面的常用规则和技巧。比如需要“穿凉鞋”或者“挑钩子”的时候,要及时找到“领网的领导”并指派处理。他心眼要正,一碗水要平,脏活危险活要干,谁去谁不看人家上菜,不然时间长了在冰上没威信。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冬天钓鱼有个名词叫“穿凉鞋”。这里指的不是真正的凉鞋,而是草包。冬天在冰下钓鱼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冰下铺一张大网,首先要搞开冰眼,用一根叫“拧毛走钩”的杆子把它往前送到冰下。因为冰下的泥不是马平川,有时候会遇到草根、胡茬、石头、高丘或大坑,不利于网的运输,所以要穿凉鞋。“穿草鞋”也叫“绑草鞋”,就是在网边底部绑一捆捆的禾草,让它容易在冰面下滑行。这已经成为钓鱼过程中的“绝活”。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当网从冰眼下到冰面底部时,领队要观察网在冰面上运输的速度。有一次他发现网走得很慢,知道有什么不顺畅,就大喊:“穿凉鞋!”这时,一个专门负责“架线”的人答应立即抄“架线杆”(一根长5米到10米的杆,尖尖的头上有一个钩子),在上面钩一捆禾草,从最近的网开始,把杆和禾草捆对准那里的网扣,用手腕打。杆子带着禾捆向前跑,准确地缓冲了网下的不平。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查干湖的冬鱼很好吃,但在过去是渔民用生命买来的,其中“挑杭子”是一项勤劳的“绝活”。

如上所述,如果在冰下送网有障碍,“穿凉鞋”可以解决,但如果网被树根或石头划伤,必须有人下去处理,这就是渔民俗称的“挑挂”。“拿起钩子”的人不仅擅长水,而且行动迅速。因为冬季捕鱼时气温极低,人们长时间呆在冰下是非常危险的。一旦人从水里出来,就应该立即被营救。第一,用冰冷的被子把昏迷的人包裹起来,扛到“网屋”里,但一定不要马上暖暖身子。相反,他们应该先用雪摩擦自己,然后他们会帮他移动手脚,给他一小杯烧酒。只有脸上有一点血,他才能被抬到火场抵抗。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所谓“引网”应该是公平的,这不仅体现在捕鱼过程中“穿草鞋”和“挑钩”的分配上,还体现在捕鱼工具的使用上。从前“小股东”都是用自己的钓鱼工具来买股票的,下了网怎么用完全由“领导”决定。

小份额:冬季捕鱼最基本的劳动力

“小份”是冬钓最常见的劳动力,就像学徒或“小打小闹”一样。“份额”是指劳动力和份额。过去查干湖的冬季垂钓是一群人一起进行的。因为人的名气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带来的工具不同,最后的收益分成几个“份”。一个基本劳动算一个“份”,一个人叫“一份”,所以基本劳动叫“小份”。

“小资产阶级”在冰上干活也有分工,但主要做“网帮”里的苦力和杂务,没有太多的技术性。比如冰上工作最多的是“拉网”,那就是“小资”负责。

拉网是指当网从冰眼中出来时,“大口子”的一端被马轮拖动,而网边和网身则需要时不时的被拖动和保护,由“小股”来完成,俗称“拉网小股”。此外,还有“跟着马的小份”、“锅冰的小份”、“抄鱼的小份”等等。

“小份”是一条鱼抬头的“童年”,每一个鱼头都是由“小份”一点一点煮出来的。开始是“小股”,然后是“网的跟随者”、“网的领导者”,最后成为鱼头。这叫“多年沸腾成女人的媳妇”。如果连一个“小份儿”的工作都做不了,这个人绝对不是鱼头。

Malazi:擅长“造马”和“造马”这两个重要角色

“麻辣子”是冬天打鱼(一种冬天打鱼的工具)抓马的人,也叫“喂马”,在一个“网帮”里也是很重要的角色。

过去,东北有许多大的马市场,如范家屯马市场、老黄龙府马市场、前郭尔罗斯马市场等。冬钓前,“麻辣子”一般都去马市挑马。他们精通“配马”的各种技术,懂得“袖中吞金”的交易(两个人把袖子放在袖子上,用手指在里面“掐价”)。冬天钓鱼用的马不需要太高,“麻辣子”往往会选择腰颈结实的蒙古马。

“马拉齐”不仅要懂得选马,还要懂得造马。冬天,马在冰上拉“马轮”不容易,所以爱马。他们一般不用鞭子抽打马匹,只是在马的头和耳朵上方晃动鞭子来驱赶马匹。他们还通过喊叫、挥手、跺脚和用手臂触摸来给马发出快、慢、紧和慢的信号。

冬天在冰上骑马和平日拉车、犁地是不一样的。你要非常熟悉每匹马的力量和脾气,时刻注意不要被马践踏。另外,“麻辣烫”一定要能喂马。这些马拖着几千斤,在冰上跑了一天,消耗了很多能量,一定要喂好。到了晚上,他们必须起床,做一壶豆饼水给马喝,以增强它们抵御严寒的能力。对于那些不认识马也不爱马的“马仔”,鱼头肯定是不需要的。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网棚看守人:冬夜敢于与狼竞争的人

冬季捕鱼通常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从切冰到下网,所以晚上人们会被留在冰上,守卫网屋的小屋。

在寒冷的冬天,空广阔的冰面摇摆而荒凉。然而,切好的冰块已经“充气”,鱼的味道吸引了许多“不速之客”。本来冰面上没有鱼,因为被撞的鱼当天就运回来了,但是一些散落的小鱼、鱼碎片和挂在网上的小鱼小虾成了冬夜觅食者的目标。觅食本来是世界上所有生物的一种合理行为,但查干湖冬夜的这些游客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往往会把网撕碎,或者把“绿嘴”(网出来的地方)撕开,使得第二天的捕鱼作业无法进行。因此,网棚的饲养员必须在夜间防范这些野生动物。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夏干湖冬夜出没的野生动物主要是狼、狐狸和野狗。狐狸和野狗胆小怕事,守网棚的可以用枪或火把把它们吓跑。最难对付的是狼。查干湖附近的狼是出了名的凶猛狡猾,经常拿自己的忍耐力和守网棚的人比。

天黑后不久,空的寒风开始在查干湖的冰上咆哮,狼群跟了过来。他们似乎有分工。有的狼坐在冰面上,围住了网屋的窝棚,有的则去清口附近抓鱼或翻网垛。翻网者满员后,替换围攻网棚的伙伴。它们可以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几个小时,甚至一个晚上,“监视”网棚里的动静,让冷风吹动它们的皮毛,让它们的屁股冻在冰上。

然而,查干湖的渔民有自己对付狼的方法。守网棚的人首先要选最好的狗来帮他们,还要携带铁射火枪,这是渔民做的老枪,喷射力强。他们必须在狼群中一眼就找到“狼”,然后一枪打中它。它一逃跑,狼群就撤退了。

做饭:做饭送饭是必须的

烹饪也包括在冬季捕鱼的重要分工中。每一个“网帮”在上冰场之前都要选好厨子。这个问题不是今天的问题。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期间,渔场的食堂和餐厅24小时营业,每个鱼厅还制作美味的鱼,供客人随时食用。而冬季捕手则是轮班工作,一回到渔场就能吃到热饭。但在过去,这是不可能的。冬天抓的渔民一定要有专门的人做饭。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网屋的饭菜分两类,大厨房和小厨房。小厨房是专门为买鱼的头、二头、小贩准备的。里面有一张大床,整天烧得很热。烟茶也要给“常住居民”(比如猫冬的土匪)和买鱼的“老客户”准备。大厨房是在冰上工作的普通渔民做饭的地方。房子比较大,墙上有厚厚的霜。外屋的锅灶整天用黄米做的豆面或者豆包蒸。豆面纸是一种“硬食品”,由大豆粉和玉米粉混合而成。味道浓郁,耐饥。一般只有一道菜,就是白菜土豆烩面。如果你在冰上工作时不能回来吃饭,厨师应该把饭送来。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鱼店店主:冬季捕捞最后一道工序的负责人

钓鱼就是卖。一般情况下,钓完鱼后,“老顾客”直接购买或者卖给市场上的鱼店,而较大的渔队则有自己的鱼店。以前查干湖的渔队在当时的扶余、达来、三江口、三岔河、茅图、镇赉、不归、江桥、平阳等地开了大小不等的鱼店,专门卖查干湖捕捞的鱼。

由于鱼店店主是整个冬季捕捞作业最后一道工序的负责人,他们的任务也很重要。他们必须尽职尽责,以免卖掉“小股东”辛辛苦苦钓来的鱼;他们必须熟悉市场情况,以免被“鱼市”(市场上骗鱼店的人)忽悠;他们也要专一,不徇私情。总之,只有聪明人才能成为鱼店里的店主。他们还得精通鱼店装修和社交。以前鱼店的店叫“鱼”,这叫“鱼店”。“鱼札幌”有很多种。有的店铺用几条大鱼组成一个“井”框,表示店里有大鱼;有的店铺把不同的鱼放在一起,证明品种齐全;有的店铺用又长又圆的鱼筐装鱼,放在店前;其他商店使用“鱼划”,这是一个类似风筝的“鱼卷”。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鱼店除了在车上卖鱼,还卖“鱼”。“一条鱼”是一条条卖的鱼,基本上是一米多的大鱼。这种鱼经常被卖给富有的“老顾客”或作为礼物。

送礼是过去鱼店里一些地方有头有脸的人的行为,送礼的对象一般是县长、常宝、警察局长或者法院里的一些人物。用作礼物的鱼必须装在鱼盒里。鱼箱应该由做工精细的木匠制作。他们会根据鱼的大小来砍柴。鱼装进鱼箱后,鱼头和鱼尾要露出来。这叫“摇头摆尾”,表示送鱼人的虔诚。鱼盒外面要涂上红油,有的会涂上卷云图案。最后,鱼箱要用绳子包好,两四个人抬着。鱼箱的盖子是一个陷阱,上面附有一张礼节性的纸条,说明是某个鱼店送来的。

(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曾几何时,每到冬季捕鱼季节,各地的鱼店纷纷排队,家家挂“鱼札幌”,摆鱼垛,捞鱼箱,送鱼礼物,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晚上挂着鱼灯,做成各种不同颜色的鱼形,充满乐趣。

(作者曹宝明是吉林省民间文学艺术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s2/]

标题:(文化)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