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9 14:00:02 阅读:

本篇文章2396字,读完约6分钟

现在很多老长春人还是习惯叫二道区“二道子”。顾名思义,这个地区应该有两条河流。为什么现在只有一条伊通河?第二条河存在吗,为什么消失了?老长春人熟知的北鲶鱼沟和马奔湖在历史变迁中是如何形成和消失的?如今的二道区,如“东升”、“民丰”、“乐群”等街名,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印记?今年80多岁的老王曼西府,依靠自己的个人记忆向读者解释当年长春发生的事情,但现在鲜为人知...

(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历史上二道子为什么频繁泛滥?

王喜富还记得二道河改造前的样子。在他的记忆中,二道河子二道河的改造始于伪满时期,其改造与日伪的殖民统治密切相关。

这条河起源于过去余家油坊以北、经纬路以南、东胜街以东的一个低洼地区,汇集了来自拉拉屯、胡家店、四家子的雨水,形成一个宽阔的湖泊,成为第二条河的源头。这条河向北流经鞭炮店,在原来的洗衣机厂和卫生材料厂之间,在岭东路穿过日本福康股份有限公司小火车的路基涵洞,流入莲花泡(今天的劳动公园),然后通过涵洞穿过吉林大道。流入长春化学制药厂俱乐部南侧、自行车厂北墙外、长春烟厂仓库东墙外的缓冲池,排入伊通河。

(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历史上,这第二条河是一条灾害频发的河流。一般河流只有在丰水年的汛期才有可能发生洪水;但由于湖平时沟多且平,没有缓冲能力,地势较低,下雨时从东南高地来的雨水流到这里,所以是一条小雨淹硬的河流。河的两岸,有许多杂草丛生的沼泽和湿地。下雨时,人们无处可逃。下雨时,经常会发生人畜淹死的情况。

日本在二道河子建和顺区

伪满洲国成立后,为了把伪满洲国建成其侵略的源头,日本实行了加强治安、严格思想治理、户联险并存、群居分散,建立了大和民族奴隶制下的温顺地区。在伪满洲国新北京的规划中,长春的贫民被强行集中在二道河子区。

多年以后,王喜富清楚地记得,在伪满洲国时期,二道河子被命名为“和顺区”,二道河子的每一条街道也被命名为殖民主义。一条街(今天的何琳街)的东面是和顺街。“和顺”是满洲顺利实行大和民族奴隶制的简称;和顺街以东是东升街,“东升”是东亚繁华的简称;东升街以东是民丰街,“民”是大和民族,“丰”是侵略奴役的丰;民丰街以东是新河街,“新河”是信大和民族的简称(解放后这条街改为福安街);新河街以东是乐途街(解放后改为乐群街),“乐园”是王道乐园的简称;乐途街以东是“环路”(解放后改为环路),是大东亚共荣圈的简称。另外还有东荣路和东荣桥,和东亚差不多。从这些殖民文化的痕迹中,不难看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东北政治野心的侵略和奴役。

(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当谈到为什么他们对这些街道有如此清晰的记忆时,王喜富说,在那些日子里,日本傀儡想让长春的城市贫民搬到二道子,但俗话说,“丑妻离家近”,人们不愿搬家。为了宣传,日伪采用了飞机传报的形式。这些内容都写在当时的报纸传单上,他找到了,印象深刻。

出现“北鲶鱼沟”

为了在二道子建立一个贫困的集中区,日本伪政府必须解决二道子的河水泛滥和大面积沼泽湿地问题。为了给二道河子树立大和侵略奴役满洲的榜样,1942年,日本侵略者动用数万满洲劳工,在二道河子源头,不到夹油坊以北,自东向西开凿了一条明沟,用千分之三的坡度排干了伊通河。

这条运河于1943年正式开通,南北向的第二条河被完全切断,为日本拓荒者集团开发第二条河、建设贫困集中区、实行联合制提供了条件。引水明渠投入使用后,渠道内鲶鱼大量出现,周围人称渠道为“北方鲶鱼沟”。这时,智胜桥(今自由桥)南北两侧出现了一条同名的鲶鱼沟。桥南侧的鲶鱼沟自然形成,历史悠久,沟内输水跌宕起伏;但桥北侧的鲶鱼沟是人工修建的,沟内输水自始至终,坡是直的,这是殖民主义造成的。当时为了区分两条沟的存在,在长春市的街道地图上,把北鲶鱼沟命名为“无名沟”。

(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形成“马奔湖”

“马奔湖”的出现也直接关系到日本开发二道子建设贫困集中区。在成为湖泊之前,马奔湖是伊通河上的一座古墓,位于今天的公平路附近。根据王喜富的说法,“公平之路”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其作为墓地的用途密切相关。当时长春就葬在这里,不分贫富,所以叫“公平路”。当时日本规划的长春的坟墓都在大房子等地,离长春市很远,人们还是习惯性的把已故的亲人送到这里。

(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因为墓地下面有一条古河,有很多河沙。日本拓荒集团为了获得建造二道子的沙子,下令限期搬坟。但在信息条件极其落后的那一年,墓主仅凭一份文件通知怎么知道呢?王喜富住在墓地附近。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和孩子在墓地周围挖野菜。坟主搬动的坟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因为超过了规定的时限而被野蛮挖掘的。已经挖掘出来的墓穴大多是埋藏已久的古墓葬,吸引着周围的孩子到沙坑里捡拾丢弃的铜钱。他还看到,找不到自己坟墓的人在沙坑旁哭喊着跪着,这既是对祖先的缅怀,也是对挖坟毁祖者的仇恨和控诉。

(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伊通河附近,因为地下水位太高,只能在冬季取沙,冻结挖一层。最后因为取沙深度超过了伊通河底,沙坑就成了伊通河的渗流池。很快,碉堡变成了一个干涸了很久的深水湖。在航空摄影中,这个湖看起来像一匹飞奔的野马。因此,长春街道地图将该湖命名为“马奔湖”。

北鲶鱼沟和马奔湖的变迁

解放后,马奔湖一直是福利农业合作社、福利农场和福利大队的水库和鱼塘,也是整个大队的农田水利枢纽。20世纪80年代初,福利大队在马奔湖畔建立了长春福利铸钢厂。翻砂废砂和铸钢渣就地回填。到1993年,马奔湖的马头已经被夷平了。1994年,万科集团收购了福利大队办公楼和马奔湖周边的农田、菜地。1993年,市政府在这里铺设了大直径涵洞,明沟成了涵洞。后来在涵洞上铺设了沥青路面,形成了一条输水、管上行车的多功能道路,命名为“经纬南路”。于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有日本侵略痕迹的“北方鲶鱼沟”和“马奔湖”消失了。

(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王喜富说,现在老长春很少有人知道二道子的这段历史。作为日本侵略政策的历史旁证,昔日的“北鲶鱼沟”和“马奔湖”,我们应该看到它们变化和消失背后的故事,重新打上人们心中未知的大错误的烙印。


标题:(文化)老长春的“第二道河”是如何消失的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