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9 19:56:02 阅读:

本篇文章3965字,读完约10分钟

长春电影节于1992年开幕,到2018年已经是第14届了。目前,第14届长春电影节正在举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常颖的历史。常颖是新中国电影业的摇篮,长春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城市。这一切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长春电影产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龙电影对中国电影有何影响?

30年代以前,长春有放映电影,但没有制作电影。长春最早能拍电影的机构是“满盈”。伪满洲国成立后,日伪当局出于文化侵略的需要,计划建立电影统治组织。首先,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工业部联合成立了“电影国家政策研究会”,主要负责研究电影政策和建立电影机构。“电影国策研究会”为“满洲电影”的成立做了各种准备。

“全片”——日伪打造的远东电影基地

1937年8月2日,伪满洲国国务院通过“电影国策案”,决定投资500万元假币成立“公司满洲电影协会”(简称“满洲国电影”);同年8月21日,“满盈”成立,首任董事长为伪新疆特殊城市市长金必东。

今天,位于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满盈的旧址。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能够代表长春电影文化的标志性景点。但当满盈成立时,它的总部并不在这里。当时,“满盈”的总部设在伪满洲国新井大同街(今人民街)的日本毛纺织店二楼,临时用宽城子二道沟(今长春机车厂)的一个铁路仓库作为临时工作室。

位于今天红旗街的满盈旧址,其办公楼和工作室于1939年11月竣工。它是当时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占地16万平方米,有6个制片厂和4个录音室,占地600平方米。当时的设备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从拍摄、灯光、剪辑、打印、录音、投影到屏幕合成,品质卓越,性能卓越。新的宽敞的六个工作室可以容纳许多电影工作人员同时拍摄室内,为各种电影的制作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加上先进的拍摄设备,电影效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39年11月,“满盈”迁至红旗街“常颖”旧址,其主席由日本军国主义者菅义子接任。这时候《全屏》的演职人员从100人增加到了690人。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满盈”出品的电影大多宣传“日满亲善”、“王地”、“五族和睦”的殖民统治思想,歌颂日伪政权。随着“满盈”的不断扩张,产生了大量的“国策片”,无疑对东北人民的灵魂起到了极大的奴役和毒害作用。客观上也培养了一批中国演员、导演、摄影师、音乐指挥等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才大多成为“龙电影”等国内电影工厂的业务骨干。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创业难

成绩突出的东影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满盈主席干独正彦自杀,满盈解体。这时,长春电影制片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筹备工作。甘正言自杀后的第二天,中共党员刘建民、赵东丽秘密进入满盈,与当时的满盈工作人员张新实联系,召开形势座谈会,向满盈进步电影人讲述抗战胜利后的民族形势和中国革命的前途。8月下旬,“东北电影技术人员联盟”和“东北电影演员联盟”成立,张新实率先将两个联盟合并为“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9月下旬,在刘建民和赵东丽的主持下,“联盟”召开全体中国人民大会,讨论中国人民自己管理电影厂的问题,并于10月1日宣布成立东北电影公司。东北电影公司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正规电影制片厂。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后来,为了开辟东北解放区,中共中央从延安等解放区抽调了十万干部到东北。当大量延安干部前往东北解放区时,延安电影团也向领导机关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提出报告,要求接收东北原有的“全屏幕”设备,建立电影制作基地,很快得到批准。八路军总政治部决定结束延安电影团的活动,派其全体成员到东北参加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建设。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1946年4月14日,苏联红军撤出长春,国民党东北第二保安队立即接管长春。几天后,经过激战,东北民主联军一举解放长春。后来,东映接管了原来的“满盈”设备。这时,大批国民党军队到达东北,大举进攻营口、本溪、四平等城市,内战局面处于边缘。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收到的设备运送到后方,并动员工作人员一起前往。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5月23日,电影厂迁至合江省兴山市(现黑龙江省鹤岗市),并在一所小学设立了“车间”,从而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作基地。1946年10月1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当时人员主要由延安满洲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解放区电影工作者组成。袁是的厂长。东北电影制片厂被誉为“中国新电影的摇篮”。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东影”成立的时候,条件很艰苦,但成绩很突出。从1947年到1949年,他们创造了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六项第一:第一部木偶电影《皇帝的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瘟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篇故事片《让他去打老蒋》,第一部部长级故事片,

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的长春,以“满盈”为根据地,建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治”),著名电影演员金山任厂长。金山也有一个隐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早在1945年,他就得知自己的妹夫潘公璧将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东北特派员。在接受了东北的文化设施后,他向副总统周恩来汇报了这一情况。周恩来决定利用这种关系把金山送到东北去接收“满人”。其实金山也不负众望。经过半年的准备,1946年5月26日,金山率领一批电影专业人士到长春,并代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接收了“满盈”厂房和东北电影公司搬迁后留下的机器设备。金山一行到达长春后,与国民党军政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先后会见了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新六军军长廖耀祥、国民党吉林省主席梁华生、东北保安司令郑东国。他们举行舞蹈、观看电影等活动,并与这些人保持密切关系,从而加强了对他们的政治保护。“长制”建立后,金山还派人接待了木偶宫乐团,成立了交响乐团,还接待了唱片厂和唱针厂,找到了一些机器和唱片。“长制”由位于沈阳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东北专员办公室领导。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东营派人接管工厂。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出生于东影

长影创造辉煌

从东营(常颖的前身)成立到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是解放区唯一的正规电影制片厂。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东影的建设和发展,动员解放区特别是延安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表演等大批艺术家,丰富东影,在东影开展创作活动。为了培养新中国的电影人才,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东营举办了四次干部培训班,培养了650多名专业干部,极大地增强了东营干部的实力。新中国成立后,常颖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造了第七个工作室,占地1200多平方米。它是中国最大的工作室,也是计划经济时期亚洲最大的工作室之一。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1949年春,全国解放在即。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了接收北京、上海等国民党统治区的电影单位,建立全国电影领导机构,从东营抽调了280多名干部支援地方电影部门。当时全国和各大城市的电影单位领导都是东营的干部担任。1949年8月,东营把新闻电影组转到北影,1950年2月把艺术电影组转到上影,1951年把机械厂的一半转到南京,成立南京电影机械厂。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从全国各地的工作室从常颖转移过来。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从解放到八九十年代,长影电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黑土地原有的乡土气息和天马行空的风格是人们对长影故事片的一贯印象。长春电影制片厂不同于在北京、上海设立的专业制片厂,主要生产故事片,已经拍摄了数百部故事片,尤其是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的故事片。此外,还制作科教片、美术片、翻译片。

常颖制作的故事片在20世纪50年代占中国故事片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约占故事片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在80年代国家电影制片厂有较大增长时,仍占中国故事片总产量的六分之一。

解放初期,除了新中国第一部工业题材、革命战争题材、农村题材的长篇故事片《桥》之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女儿》《赵一曼》等。塑造了反工会的女英雄形象,影片播出后在国内外广受好评。赵一曼的扮演者石联星在1950年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获得国际奖项的演员。在《平原游击队》中,游击队队长李向阳通过演员郭振清的表演深入人心,郭振清被称为“李向阳”。1950年《农村白毛女》上映后,可谓万人空巷。《五朵金花》在46个国家上映,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上映的纪录。同时,解放以来,常颖拍摄的故事片《白毛女》、《铁血战士》、《董存瑞》、《吉洪昌》、《人到中年》、《男女导演》、《开国大典》、《灯塔家族》等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政府奖、电影百花奖、金鸡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重大奖项。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除了正片,长影的译制电影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长影为外国电影的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东营完成了第一部译制电影《普通一兵》的翻译,还完成了《俄罗斯问题》和《大转折》的翻译,为后来大量翻译前苏联电影奠定了基础。1950年,东营翻译了32部电影,极大地丰富了全国电影市场。

从1951年到1960年,是常颖译制电影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常颖翻译了包括前苏联、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埃及、日本、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在内的25个国家的433部电影,平均每年44部。长影译制电影在全国译制电影中占有很大比例。截至1953年,中国完成了180部译制电影和153部长影电影,占总数的85%。从1977年到1988年,常颖翻译了来自25个国家的128部电影,有少量的作品,但更多的国家第一次翻译。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除了占主导地位的故事片和译制片,新中国最早的艺术片诞生在常颖,《皇帝的梦》和《猎龟记》开启了艺术片制作的新篇章。1950年,常颖艺术电影集团的20名成员全部转移到上海,艺术电影的生产也转移到上海。1958年,常颖重建艺术电影机构,木偶电影《聪明的小驴》和《人参姑娘》的制作受到好评。然而,艺术电影的生产一度停止,直到20世纪80年代,常颖才再次恢复艺术电影的生产。

(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标题:(文化)长影:从“满映”到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