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0 03:44:02 阅读:

本篇文章6133字,读完约15分钟

1927年新建的长春县府正门。来自《长春街道路线图》

两个县长拒绝留下来

到清朝末年,长春的政府机关已经存在了80多年,“房屋长期失修”已经成为长春乃至吉林省各界的共识。而且衙门的低洼地带,下大雨的时候衙门前有一片汪洋,“四面八方的水都汇聚在那里,重型卡车无法通过”。当时媒体报道说,宣彤第二年(1910年)的夏天,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阳光,署前路上的泥足有几英尺深。如果行人不知道细节,他们肯定会陷入其中,甚至死亡。有一次一个陆军士兵骑马路过这里,因为不知道泥水的深度,马蹄铁突然掉了下来,士兵立刻从马背上跳到一个干燥的地方,“马的全身都掉了下来,头被抬起跳了出来,变成了一匹泥马”。在衙门里,“每年夏天的时候,雨水都会侵入屋内,四周的墙壁常年潮湿”,加速了建筑的腐朽。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宣彤第二年夏天,长春降雨频繁,其中7月17日开始了连续几天的暴雨。“伊通河河水暴涨,两岸的木厂酒楼全部被淹”,“吉长铁路、日照路、商埠建筑全部因此停工”。在暴雨的冲刷下,许多房屋倒塌,三岛街的Jufade木店甚至“当场杀死三名工人和弟子”。长春北部成为重灾区,北门外倒塌房屋多达二三十栋,政府机关的墙壁和厨房在大雨中倒塌。当时的代理县长何厚铧刚到任一个多月,就向吉林省省长陈反映,要求在政府部门重建一些房屋。虽然当时正在进行新政,但是用钱的地方很多,财政很困难,但是陈批准了这个要求,也说明陈对长春府的情况非常了解。修缮工程于当年8月中旬完成,主要是修缮大堂前的民政部门厢房和后院的厨房。“剩下的总务科、自习室、继承和统计只稍微修了修”,花了2000多人民币,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很多人认为“不是没有铺张”,认为何厚铧是“浪费公款”。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清朝末年,局势动荡。何厚契授宾夕法尼亚知府,离开长春只是时间问题。他没有再提议重建政府办公室,坚持在破部门工作。1912年,清朝解体,中华民国成立,但地方官员仍充任旧职。1912年12月,根据袁世凯的命令,各州县的主要官员的头衔被改变,长春知府改名为知府。也就是在这个月,何厚铧终于离开了长春市省长的岗位和这个破败的政府办公室,出任长春市公务运输局总经理。代之以德义,任长春知府。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这一次,德意也故地重游,但他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却变得“污秽不堪”。他还听说他的前任何厚铧的女儿在部门过早去世,所以他拒绝留下来。他每天下午一点才进部门处理公务,然后回到自己租住的豪宅。后来,他没有去政府办公室,而是租了选举办公室的房子作为办公场所。但是,德艺不想一直“流浪”。他上书吉林省扶贫办,要求将办公室内的老房子拆除,“重新修缮,直到可以办公为止”。吉林省扶贫办迅速回复,想法可行,但省财政缺钱,修复费用应由长春自行规划。德意在长春的工作并不顺利。当时在东北长大的章太炎对他不是很认可。他经常用“白眼睛加起来”。他觉得很无奈,就退休了,自然也不在乎修政府办公室。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1913年3月,根据当时的“总统令”,长春府改为长春县,知事改名为县知事,再将府署改名为郡署。1913年6月,在长春工作仅半年的德意,任命刘为公安局长,负责“看护”这一职务,匆匆离开长春。从上任到离职,他从未在政府办公室呆过,政府办公室闲置了半年。这一段时间的闲散加剧了政府机关的破坏速度,崩溃有很多弊端,使用起来更加不堪。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德仪的接班人是忻城县原县长高翔,他与当时的吉林民政使节许康丁关系非常密切。6月17日,高翔来到长春,住在董允客栈,第二天他就接管了长春。然而没过几天,高翔就离开长春,前往当时的省会吉林。因为高祥的行程太紧急了,长春各行各业的人都想知道为什么。后来,人们意识到,高祥看到破败的政府办公楼后,认为自己活不下去了。“不修好就跟废办公室一样”,于是他马上开始了。请拨修理费。然而,几天后,意想不到的消息传到了长春。不仅修缮款没来,高祥还因为“府衙破败不堪,无法居住”而放弃了长春县令的职位。许只好命令派出所所长刘在寻找合适人选的同时,给长春县长“喂奶”。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大约一个月后,许康丁把磐石县县长苏定明调到长春。不久后,他正式发文,将长春县令高翔调任吉林省委书记,苏定明仍担任长春县令。然而,高祥很快就陷入了困境。许后来被调回北京。他失去了靠山,在省府里什么也没干。“与其住在酒店,不如知道政府办公室简陋;荒虽然不好,但总比游手好闲强,”于是他请求时任吉林省民政厅厅长的齐耀林回到长春,接替他原来的职位。当时苏定明只是代理长春县令,高祥回长春还是符合规定的。但是,高祥曾经因为政府办公破旧而“忽略了长春总督”,这是与官德相悖的。本质上他鄙视这个位置,鄙视长春县的45万人。当他复职的消息传到长春时,各路士绅、商人、农工纷纷集会反对,并立即派代表去拜见齐耀林,明确表示“不承认”高翔,希望“苏联总督留任”。清朝和民国时期,士绅等圈子很厉害。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官员们很难打开工作局面。齐耀林终于顺应民意,决定让苏定明留任。但是,高香过于注重外在条件,最终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在长春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三个缺乏资金的州长继续修复

苏定明于1913年7月下旬在长春县上任。其实他上任前就知道政府办公室的大致情况,提前派人进行简单的维护。苏定明上任的时候,长春正经历着连续几天的大雨,眼前的景象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大雨中,政府办公室“漏雨满地”,“周围有墙的房子都倒塌了”。苏定明知道维护政府办公是当务之急。他立即要求派出所所长刘核实有关情况,以便报案。刘接着向汇报了一份中组部的名单: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官房瓦房(漏)5处,官房东瓦房3处;东翼瓦房5间(漏),西翼瓦房3间(漏);二厅5个瓦房(漏),二厅前东厢3个瓦房(塌),西厢3个瓦房(漏);大堂瓦房3间,大堂前东翼瓦房5间(漏),平瓦房4间,砖平房1间(塌),西翼瓦房5间(漏),砖平房2间(漏);易门有3间瓦房(漏),易门外东厢有3间砖平房(塌);首门瓦房3间;头门东1砖平房(倒塌),门西1砖平房(倒塌);后院有3个土平房(漏),东厢有4个土平房(漏);还有8个砖砌平房(倒塌);马壕前有3间主屋(漏),4间砖砌平房(塌),7间砖砌平房(塌)。上述建筑中,有50栋渗漏,28栋倾倒,9栋未倒塌。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此时政府办公大楼多达87栋,远远超过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春升任政府时的数量。多余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央核心区,后院、中院、前院、头门、易门四院均有多余房屋,这与光绪末年新政实施时长春政府不断增设新机构有关。但当时这87栋楼里只有9栋完好无损,一个县政府办公室沦落到这样的状态真的很尴尬,这也是当时社会的写照。不久后,根据刘的统计,苏定明起草了工程预算清单,上报吉林省扶贫办,并提出了自己的修缮方案:一是部门内倒塌房屋全部拆除,无需重建;二是“留足办公用房进行修缮”;第三,当地很难筹集到所需的数量和钱文,所以请吉林省办事处拨款。但是在具体的修复名单上,苏定明规划的项目还是很大的,有的甚至追求完美。比如一些已经倒塌但必须使用的建筑,比如厨房,计划重建;尚未倒塌的建筑,如大堂、二厅、天坛、大仙厅等,应“以瓦补墙”,官邸、二厅、大堂应涂颜料等。;十几面墙,东西向横墙,走道,平台,院子里的台阶也要修。据初步调查,整个项目需要近2万台起重机。吉林省民政厅厅长齐耀林对此作出批示,称“县内房屋长期失修,这是真实情况”,但由于资金不足,部分房屋无需修缮或完全修缮,应“据实减少,并单独开票审批扣押”,并指出“修缮的房屋始终要足以办公,不涉及铺张浪费”。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按照清朝的习俗,如果上级官员指示减少经费,下级地方官员只要按要求去做,就会得到批准。当时虽然已经是民国两年,但官员还是前清官员,政治事务还是按照前清程序处理。所以苏定明理所当然的认为修缮政府办公场所的方案已经获批。他指示下属再次报告资金减少,并筹集资金开始修复政府办公室。但是,这一次齐耀林并没有遵循惯例。他指示,长春县虽然遵守了减少资金的命令,但由于严格的年度预算管理,未列入预算书的支出“难以增加”;而且,最近“根据中央的一个电报”,不是特别紧急的项目应该“停止”。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这时,苏定明已经修好了里屋、大堂和周围的墙壁。他对上级的指示感到惊讶。他立即给下属写了一张纸条,要求他立即“为草案辩护”,还指出他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辩护。第一,他要强调的是“长春是通衢,各国都重视,政府办公已经崩溃。是因为可修的工作,而坚守规定?”二是按照审批顺序减少了资金,办公需求“比较急,部分贷款陆续修好了才可以住”;第三,作为上级办公室,先是同意减少修缮经费,后来不同意。说明前后,“能不能不一样?电流末补偿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苏定明很激动,因为如果省扶贫办不同意修缮工程,那么已经花掉的钱就由他个人承担,这很不公平。从苏定明离职时交给继任者易翔的账目来看,省办后来批准了这笔支出,这笔支出被长春叶全厂的一定金额抵消。根据还原后的名单,苏定明原本想把二厅修成将军府,修文书、统计等各科住校的厢房,给他们修一些耐火床,修几道横墙和走道。他在开工前刚接到省办的指示,所以都停工了。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苏定明只在长春服役7个月。第二年,新任省长易翔来到长春。当时,政府办公室有近30栋建筑被毁,大堂和后屋被修复为“可以停止居住”,其他几十栋只是基本形状,“树根和柱子已经腐烂,砖块和瓷砖已经脱落,门已经枯萎,墙壁倒塌”,但他只能勉强用于办公。当时长春县财政部门租私房打工,每月几千只鹤的租金成了负担。今年5月,易翔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将倒塌的2号馆前院东翼改建为财务部办公室。这样,县部中级人民法院的核心区建筑又完成了。但春夏之交,10多栋房子倒塌,30多面墙。无奈之下,今年7月,易祥只好向省扶贫办请示,要求重建县部。在他提交的申请中,他介绍了整个部门的“原始建筑的粗略构想”,让我们看看当时各个部门的布局:第一中学和最后三个院落中,前院(大堂)东翼的财务部今年进行了装修,占用了办公室,西翼则被员工和文员占用。中院东、西厢房(二厅),系领导和各种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二厅)主房5间,东首主房为总办公室,西首主房为客厅;后院(指官邸),东、西厢房存放公共物资,东西两个主房为总督宿舍。易翔的上述报道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让我们了解到民国初年长春县府的总体布局,尤其是县知事的日常办公已经搬到了二厅。从其他档案和史料来看,此时的民政部门没有记载,应该已经撤销。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易翔简单介绍了一下布局后,开始强调重建县部的几个理由:一是因为官邸和大堂已经修复,所以还能安心居住,“东西两厢也可以敷衍”,其他建筑都成了危楼。“现值是暴雨,渗漏很重,倾倒比危险还严重。”“各科员书任性,逃避危险,不敢按部就班地生活工作;各科文员分散,住在外面,无法控制。”。第二,中院二厅“朱良腐朽,砖瓦破败,墙基歪斜”,不重修就岌岌可危。长春地处三省通衢,不时有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人来部。而办公厅是他和文员日常工作的地方。“摔倒了妨碍公务,得紧急抢修。”。第三,虽然现在财政状况很困难,国库空是空的,但今年,吉林县政府办公场所倒塌,提出了修缮要求,并被批准。“长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请大家帮忙办案,拨款修东西。”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根据实际情况,易祥修长春县府的理由很好,但是遭到吉林省府的拒绝,说吉林县府的修缮费用是自筹,长春要修衙门也可以。尽管如此,易翔还是用了大约3600台起重机,对二厅(现改名为综合办公室和客厅)和易门进行了翻修。同年12月,他也离开长春,由彭树堂接任。彭树堂担任长春县知县近五年半,是历年来年龄最大的知县。在他的要求下,1917年6月,长春县府终于完全恢复。据长春县志记载,修复后的县府共有32栋建筑。同时,财务室建在东墙外。就这样,经过四年的努力和前后三任省长的不断维护,长春县府基本达到了办公级别。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张舒涵州长受邀通过公开招标重建郡政府部门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吉林省和长春县的财政状况明显改善,各级自治机构停止运作。原来存放多年的自治经费,也可以借用或使用。有了资金来源,很多需要修复的建设项目都开工了。1924年,长春借用自治经费修复文庙。1926年12月28日,长春县知事张舒涵上书吉林省办事处,要求重建县府。他的理由无非是:部门只有32套房子,而且都很窄。“办公室人员拥挤,光线极其暗”;仓库不够,导致“票据存根、赃物、单据等物品无处存放;长春地处三省中心,日俄人民往来频繁。”看到一个狭窄的房子是一种耻辱,“官员看它是不体面的。“。这些理由,比起前苏联诸侯和易的请愿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当时吉林办事处批准了重建请求,启动了长春县办事处的第一个重建项目,所需资金“从自主存款利息中支付”。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张舒涵非常重视重建项目。一是收集当地士绅详细讨论,决定改建县府为42栋洋式瓦房,预算25800元左右。经过公开招标,捷克公司承担了该项目。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张舒涵任命在长春地区影响较大的士绅王瑜、农事总裁张国范、财务部部长史泽勋、教育厅厅长吴长春为监事。该项目于5月开始,10月完成。10月28日,县组织部的人员搬进了办公室。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整个项目增加了三个房间。后来因为“房间数量仍然不足,所以批准增加7个职工宿舍进行修缮”(《长春县志传》记载增加11个房间进行修缮),围墙36英尺,最终总共花费27369.2元。建成的县府虽然是洋气建筑,但布局与原衙门差不多,前后是四个入口的院落,在国内还是传统的对称布局。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据《长春县志》记载,重建后的县政府“宏伟开放,改变旧观念,改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当然有美化,但办公条件大幅度改善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能表现民情,能表现为官初衷和志向的官匾,对于新政府机关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长春县府门口挂的牌匾是“德普春民”,二门是“消除暴力,维护和平”,正厅是“勤政爱民”。正殿大门四周还挂着一副对联:“善政是无为而治,是归化与教化,历年治理,必有善报,百才分德益;诚而诚之爱民,照顾此慈悲心,看此情缓修理事,万家生佛在长春。”。从这幅对联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出自后来的县长马中原。由于对联上嵌有“德惠”和“长春”两个地名,马中原来长春之前担任德惠县知事,在那里修孔庙,修路架桥,名声很好。据地方志记载,张舒涵在他的正殿上还悬挂着“采根堂”的牌匾,这是当时晋州著名学者李希写的。《长春县志》记载“客人来了又走,员工和公司都不如别人值钱,总是低头徘徊,赞赏又赞赏”,这其实是对张舒涵的变相吹嘘。就《长春县志》而言,这种新的官职在“功夫篇”和“民篇”中记载了两次,内容基本相同,完全是浪费。《人民》中关于张舒涵的文字多达320字,甚至超过了在长春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李今庸。在这320个词中,有270个描述了他重建办公室的过程。一部地方志对政府部门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可能与张舒涵倡导的《长春县志》编纂有关。

(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长春县府重建于1927年,东北改旗后改为县政府。伪满洲国时期,伪新泾城外有一个伪长春县,也在这里工作。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栋楼陆续被拆除,如今已经成为103中学的校园。这个历史上的官署只保留在文字和少量照片中,见证了长春的一段历史轨迹。

(作者杨洪友,副研究员,长春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


标题:(文化)长春县衙署的维修与重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