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1 07:40:02 阅读:

本篇文章6995字,读完约17分钟

“翼城南瓜店/十里长山山腰/有几块血石……我看见一个老人/面对着那些石头/深深鞠躬三次/没有转身/哭得一塌糊涂”——《血石》是翼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刘超2019年4月18日陪同梁衡参观张自忠纪念公园时写的一首诗。本文中的“老人”是梁衡。

2020年4月,梁衡写了张自忠的散文《将军虽逝却永生》,获2019年北京文学优秀作品。4月23日,他的散文集《树顶上的中国》(商务印书馆)获得首届“十大大众喜爱的生态环境书籍”和今年大学生喜欢的十五本书。

据统计,梁衡有71篇散文入选大学、中小学教材,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材最多的作家之一。居里夫人的《百年美颜》分别入选14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辛弃疾的《拍马满堂》入选7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一位家长在陪女儿学习时看到了梁衡的文章,在网上搜索了他所有的作品阅读,并在博客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些都是充满阳光的话语,让孩子向上,让父母放心。”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多媒体的传播使梁衡的作品传播得更广,也使他遭受侵权。央视《焦点访谈》直指媒体六乱,以梁衡作品为例,谈某人“发明”伪原创快速方法“洗稿”——“一键伪原创,用心洗稿,一秒钟生成10万条爆款”。记者将梁衡的原创文章与“洗”后的文章进行了对比,在120个单词的段落中,有14个被替换成了具有相似意思的文字。改头换面后,梁文被包装成别人的“原创”文章,同时绕过了一些平台的审计机制。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有些人建议梁衡捍卫他的权利,但他担心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梁衡说,过去他写《数学、物理和化学通俗演义》的时候,他的信息卡有一米半多高。现在有电脑网络真的很方便,但是技术解放了人的体力劳动,却没有解放人的脑力劳动。电脑永远无法取代内存。书用起来恨的少。只能在使用前保存,不能在首次使用后保存。后者是检索,前者是创造。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你70年代开始写诗,后来还写诗吗?诗歌给你的作品什么样的背景?

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的时候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1975年,我在《北京文学》发表了一首关于大寨的诗,收到了14元的稿费。那是我第一次缴费,当时大学生毕业工资才45块钱。小时候受古典诗词影响,被父亲逼着背《诗千首》。在那里,《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的通俗版本只比一本多三毛钱。大学赶上了激情时代。背过《回延安》、《雷锋之歌》、《进军困难》、《敬酒歌》等。毕业后要在农村工作一年才能分配到内蒙古。村里没有书看,我们就挤在抗火上读诗,一本《诗选背诵》帮我们度过了寒冬的夜晚。诗歌对我创作的影响是培养情感,锤炼语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我后来总结出“文章五策”,“形、物、情、理、典”,其中“情”字要靠诗来培养。”诗言志,诗言爱”,诗歌的训练可以激发作家的情感。读诗写诗的人一定是有情的人;二、语言训练,诗歌要押韵,讲究节奏,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对我的散文写作影响很大。后来我没有写诗,主要是时代的变迁。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有很多事情需要反思。诗歌有局限性,不能像散文那样生动地表达出来。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新时期将举办首届“全国好消息奖”,你的时事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光明日报,1980年11月14日)将获奖。很难想象这个主题。你在8种报刊、书籍上发表过作品,获得过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你是如何自由转换新闻和文学的?

梁衡:首先,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我刚刚捕捉到的。英雄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人。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的时候,赶上了时代的流逝。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五千多封信。我可以想象读者对更多信息的渴望。但是通迅只有几千字。就在《青年文学》第一期要出版的时候,主编李硕儒让我以此为题材再写一篇报告文学,出版后获得了好几项文学奖,是时代赋予的。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在农村工作一年多,最大的收获就是能静下心来学习。大学生自带书籍,邻村知青也有很多从北京老家带来的书籍,大家交流阅读。有一次,我看到炉子上有一本书,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已经翻了。书中提到的修辞有两种: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这本偶然的书影响了我的散文创作和新闻研究,我后来关于文学和新闻的学术思想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穆峰先生曾说:“梁衡同志在散文理论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贡献,就是他首先提出了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判。”80年代以来你的散文创作有什么变化?

梁衡:我的散文创作分为三个时期。一、山水散文《梁衡游记》(北岳文艺出版社)是我近40年创作的散文集,主要是早年写的。杨朔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写作偶像,在散文界地位很高,却被时代限制,贴上了政治的标签。我是第一个批评杨朔散文“物-人-理”三阶段风格的人,提出山水写作只有回归自然本身的美才能获得生机。所以我这段的散文实践主要是讲山水游记,讲究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摆脱政治说教。第二,政治散文。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转型,历史档案的解密,政治、党史、人物的问题摆在桌面上,全社会都在思考。但当时文坛对文革还是有挥之不去的恐惧,只是逃避了政治。我不是职业作家,而是政治家和记者,我有责任面对困难。自从1996年出版了瞿秋白的《寻渡口》、《寻渡口》、《去渡口》之后,写了很多政论,主张写大事,用文学翻译政治,用文学的方式承担时代的责任。瞿秋白才华横溢,性格和行为有很多矛盾。构思了六年,去过三次瞿秋白纪念馆,才抓住“找渡口”这个形象,写了一篇文章。瞿秋白的女儿瞿杜毅后来对我说:“你是我父亲的知己。”三、山水散文。自2012年《怀抱炸弹的老樟树》出版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污染,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新的社会焦点,有意识地变成了“绿、肥、红、瘦”。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90年代,即使你身居要职,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你的创作也没有停止。《寻渡口》、《何处渡》、《周恩来》等政论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些系列作品被称为“红色经典”。创作这样的作品一定很难。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谈谈如何把握。有什么特点?

梁衡:写政治论文与我的经历有关。自古以来,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如范仲淹等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都是在政治舞台上思考的;一类是职业作家,如李白和司马相如。当时兼职作家比专业作家多。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反过来,比政治作家多。作为一个官方作家,我觉得我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把历史给下一代解释清楚。我写的是大家都熟悉的人,但我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提炼伟人的思想和人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把历史特征剥离得很清楚,把他们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文学是对人类的研究,当然也应该是对伟人的研究。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我的政治散文抓住了以下几点:第一,直接描写当代重要政治人物和事件,分析导演,不避讳尊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写过中国共产党六个总书记(最高领导人)中的三个(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重要领导人、、彭、、方志敏,现任领导人、李瑞环都写了。如、寻渡、寻渡、何处渡、西柏坡府等。第二,写前代的人物和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审视,寻找独特的切入点,照顾现实。另外,我总是选择悲剧作为出发点,放在历史的矛盾和斗争中,碰撞出的火花更让人感动。比如《张闻天,一个风尘仆仆却日益辉煌的灵魂》,写到自己早就委屈了。林则徐一生光辉的一点是虎门禁烟,但写他的时候,因为他的罪被发配到新疆,他没有忘记报国的种种表现;《读韩愈》里写韩愈被贬到远离北京的潮州,是因为劝诫和欢迎佛骨,但在八个月里,他做了一些驱逐鳄鱼、修建水利工程、救赎奴婢、兴办教育等大事。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每次改变创作方向,都有计划吗?

梁衡:一开始肯定不会有具体的目标。当你走的时候,会有一个新的世界。关键是看你是否敏感。要看平时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2012年3月,我参加一个林业会议,旁边坐着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司长。我随口问她:“你是做什么资源部门的?”她说:“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存树木的木材储蓄。”我问:“你在意树上的木头有多少格,谁会在意树上附着的文化内容?”我立刻拦住她,给自己提了个学术问题,不经意间开创了一门新学科。从那天起,人文古树的书写和“人文林业”的研究开始了。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可以提出理论,自己实践。第一种提出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创建人文森林理论,呼吁创建高校人文森林学科;他还亲自指导在陕北府谷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人文森林公园“高山岭人文森林公园”。这一系列行动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和判断?你想达到什么目标?

梁衡:近年来生态文学蓬勃发展,徐刚、李、等一批作家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西方自然文学的介绍很多,主要是美国自然文学,比如程虹教授的翻译。已经变成了一场战斗。我的工作是在战斗前找到突破点。人类对树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物质认识阶段:砍树、烧柴、用木;生态意识阶段:懂得留树保护环境;我想做的是第三个阶段:揭示人与树的文化关系。这几年我一直在爬山涉水。一方面写散文,一方面总结学术思想,发表学术论文,到处举办讲座。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用文化来解释和保护树木,强调树与人之间的交流。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欧美的自然文学是精神交流,有审美,有精神慰藉。美国成立才200年,没有历史可挖。我的生态文学写作是中国式的。我想挖掘树与人的历史文化关系,强调树是“活的”人文载体。文字和文物也记载着历史,比如长城、金字塔,但都不是生命体,而古树却绿得像清朝的历史。如果没有人文发现,古树就没有文化价值。中国疆域柏树,是挖出一棵柏树所呈现的“中国疆域”的变化。希望推动“人文森林”这一新学科的建设,将森林保护提升到人文层面,发现并正式列出全国300棵文化价值优于唐诗300首的“人文古树”,建设300个“乡村古树文化园”,保存历史、文化、乡愁。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2012年,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人文森林”的散文《一棵拥抱炸弹的老樟树》之后,就开始创作关于古代人文树木的散文。听说你要写100棵树。这些树是怎么选出来的?现在怎么样了?

梁衡:我曾经喊着要写一百棵人文古树。开始我才知道有多难。这是一种历史研究和田野考古。写一棵树往往要来回千里,面试三四次也要好几年。走山河很难,但要冒一点险。我去了黑龙江原始森林。当地有一种叫草小龙虾的昆虫。如果它进入肉中,它会得神经炎,这可能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我从森林里出来后,发现肩膀上有一只小虫子,有一半已经钻到肉里了。我赶紧去当地医院取出来;回来的时候走到哈尔滨,摸着腰又发现了一条虫子,又开了一刀。如果回北京,医生就认不出这个bug了。我入林的那一天是6月30日,该病高发时间是5月1日至7月1日,有潜伏期。我选红线。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树是与文字、文物并列的第三种记录历史的方式。我写古树散文,选择标准比较苛刻。从纵向来看,它一定是一个历史里程碑,从横向来看,它一定是一个地方地标。比如山东莒县福来山上春秋时期的老银杏树,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左传》记载,公元前715年,鲁国和莒国在此汇合。这树下发生的故事,从公元前的齐桓公争霸,到1947年国共决战,都有记载。刘勰在金代这棵树下的小庙里出家,完成了《文心雕龙》。树和人是平等的。他们和我们一起创造历史,记录历史。不同的是,他们比人类活得更久,除了文字和文物,还为我们保留了一段活生生的人类历史。每次去福来山,我都会来看银杏树,看这本活生生的《史记》。还有新疆的《夫妻树》,见证了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福建的申公荣,见证了近代中国海军的诞生,项羽种下的皂荚,左平定西北时种下的左……我主张结合实际。陕北府谷县有一棵槐树,看起来像中国地图。辽夏边境作战,清朝平定了准格尔叛乱。这棵树见证了自宋朝以来中国领土的变化。我在《人民日报》上写的《中国地图柏树》发表后,以“地图柏树”为核心景区,建成了中国第一座“高山岭人文森林公园”,五年来接待游客和考察游客达15万人次。一篇文章成就一个景点。晋祠入选中学课本,去年退役。大约36名学生被送走了。另一个我没想到的结果是,晋祠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获得了更大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有评论认为你是散文创作中的苦歌手。每次写文章都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把栏杆拍得满地都是》写了3年,“找渡船,找渡船,去哪里渡?”写了6年,《周恩来》前后构思了20年。你为什么这么坚决?

梁衡:当一些作家的名字一个月内都没有变成铅字时,他们会感到恐慌。我没有这种心态,心情淡漠,文章自然。我既是记者又是作家。我曾经说过:记者为公,作家为私。有些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观点。其实面对同样的事件,记者的第一反应就是社会效应。我们来问一下会是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转正报告还是内部参考?作家的第一反应是艺术效果,故事,结构,煽情,怎么写小说。另外,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把一篇文章改成十几二十遍是常事。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你想如何总结“人文森林”系列的作品?早年有环境文学,近年又提出生态文学、自然文学、新自然主义文学。你从“人文古树”的创作中获得了什么收获?

梁衡:从学术角度来说,我认为人文林业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分支:人文林业史、人文林业行为和人文林业美学。

古树记录历史,前面提到过。树木也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人的行为,决定人的生存状态。比如密林造就了狩猎民族,茶树造就了茶农,丛林造就了丛林战争。枣树、桑树、茶树等经济树种直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形态。甚至偶尔一棵树也会改写一段历史,比如怀里抱着炸弹的老樟树。在地球上,恐怕只有古树能和我们紧密交流,活得最久。自然界有很多有审美价值的东西。一块石头,一座山,一片沙漠,也能形成景观,有美感,但毕竟不是一个生命体。经过多年的雕刻,那些面容健康的老树,如“铁锅槐花”、“饶慧古道壮树”,就是生命的形状。我的创作不同于以往的自然文学和生态文学,包含了这三个学术内涵。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写作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2018年11月,我去云南宾川县找树,才知道他的旅行文学创作到此结束。徐霞客是一位伟大的学者。自然,他的旅行不是参观风景,而是研究风景,写关于地球和地球之间的文章。他不是一个自然的个体,而是一个社会人,他的行走成为了一根文化针。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徐霞客丛林》,发表在《北京文学》上,《新华文摘》也改了。“走路成了文化针。”这是我的责任,我感觉和徐霞客的心是相连的。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你对散文创作有什么看法?

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两个三条件五战术”:“两个一”就是写文章是为了思想和美。散文美是对的,但作家只有用美的技巧才能成为杂技演员。我主张正文要包含方式,要有思想。“三界”就是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一个是客观描写之美,一个是“形式境界”;二是情感之美,营造一种精神氛围,教人留恋和品味“情境”;第三是哲学之美。说一个你不得不相信的道理,叫做“理的境界”。这三个境界都比对方高。“五招”是:形、物、情、理、典。要达到这三个条件,必须有具体的形象、叙事、真挚的感情、深刻的原因、借用的典故。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我总是靠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经常总结创作经验,用作品实践理论。有的作家缺乏理论,但天性好,有“黑箱书写”;有的作家懂一点理论,“提灯写作”;另一种作家是“灯塔写作”,有理论高度。像探照灯一样,照射很远,辐射很广,对文章影响很大。所以我同意钱学森的观点,人应该有五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特殊思维、综合思维。我主张“文学为体,学术为用”。我曾经出版过一套通俗的数学、物理、化学演义,用文学翻译科学;后来他写了很多政治题材的文章,用文学翻译政治;这一次是用文学来翻译学术,或者从学术中带出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学线,学术世界也很美好。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我发现你说的最多的是《时代》。1971年第一首诗发表至今已有50年,你的文学创作始终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你有这么大的格局,大的胸怀,大的气魄,不管是男的还是男的?

梁衡:首先,它来自家庭的影响。父亲是老教育家,解放后任霍州县令。他读过很多书,我也深受他的思想影响。我写过一本书《官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很畅销,现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已经转载了。二是受时代和大学教育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与大家合影。他坐在前面的椅子上,后面的同学清楚地看到了他肩膀上的补丁。人大就是这样一种艰苦奋斗的氛围。当年,我们向雷锋和焦学习。每个周末,我们同学都找个地方主动帮别人打工。时代让我为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为我。大学毕业,学校动员大家去边疆。班里24个人,12个党员写了决议。当时中苏关系紧张,北方紧张。十二名党员和同学,萨斗,一般被分配到从新疆到黑龙江的北方路线沿线的边疆省份。没有抱怨。第三,受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共产党世界观的影响。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中国读报:听说你心里有个标杆:范仲淹,他“前忧天下,后乐天下”。为什么?你的偶像变了吗?

梁衡:当人们谈论它的时候,他们的偶像会随着不同的环境和目标而改变。大学里的文学偶像是杨朔,后来是朱自清。郭小川、何敬之等诗人曾经是我的偶像。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的利益和责任也在变。我在人民日报工作,讲过中央大臣的文史,讲过范仲淹。前后准备了五六年,加深了对范仲淹的了解。出版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十大政治美女》。经过多年的研究比较,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当然历史的距离也会产生美感),符合立功、崇尚气节的标准。我曾经在自己身上刻过一枚邮票,“烦恼是政府,真情是文字”。

(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标题:(文化)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