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1 10:28:02 阅读:

本篇文章5444字,读完约14分钟

刘庆邦的作品耐人寻味。往往是一本书在手,不自觉的读进去,不自觉的读完了,时间是怎么从指缝间流走的?他的书就像一扇门。打开的时候,有人轻轻一拉,你就进去了。

忘了我什么时候见过刘庆邦。大概是在他将近四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林斤澜举办了一个研讨会,他在会上说:“我羡慕庆邦,因为他有这么多的读者。我的读者不多,我小说里很多人看不懂。”读完刘庆邦的小说后,我成了“众多读者”中的一员。从那时起,我把刘庆邦的作品列入了我的必读书目。

他那么勤奋,别说早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鞋子》,就是获得北京市政府奖的中篇小说《进城》和小说《红煤》。仅说近年来陆续出版的《黑白男女》、《黄泥地》、《父母》,刘庆邦就以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不断刷新着我们的阅读记忆。“我是我妈”让人流泪,也让人纳闷为什么“我是我妈”?是因为长得最像妈妈,还是妈妈给的命?还是因为妈妈走了,他在延续她的生命和灵魂?刘庆邦的故事对读者来说就像母亲临终时的倾诉。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在厨房的方凳上写下第一个长句

刘庆邦的写作始于写无线电手稿。20世纪60年代,田野里甚至农村的农民家里都有一只小喇叭,每天广播当地人民写的新闻和批评稿。刘庆邦听了之后发现,这些重要的草稿是由其他公社和大队的人写的。“我们公社不小,人口多。为什么谁都写不出稿子?我能写一个吗?”萌发这个想法后,他开始“写作”。家里只有一盏煤油灯,原来是我妈用来纺纱的。灯座是黄豆大小,灯影闪烁,母亲就给了儿子。他悄悄地把手稿放进了公社邮局的邮箱。没想到几天后,沈丘县人民广播电台真的播出了署名“刘庆邦,贫农一员”的广播稿件。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1970年,刘庆邦参加工作,去了煤矿。为了向女朋友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他开始在床上写小说。这本六七千字的小说唯一的读者是他的女朋友。她认为写得很好,刘庆邦认为已经完成了——他们的爱情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1978年,文学期刊在全国各地开放。刘庆邦想起自己早期的小说,翻出来了,投了郑州文艺,幸好这本沉睡了六年的小说,一拿出来就上了头条。

今年煤炭工业部组织了一个刊物叫《他们特别能打》。编辑部先是把刘庆邦借调到杂志社,过了一段时间,干脆把他调到北京。从编辑的头衔来看,刘庆邦没有大学文凭,他决心通过写作获得自己的“文凭”。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要写够10页稿纸,3000字,不能欠债。当他白天没有精力工作时,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在业余时间写作。怕影响家人休息,他躲在厨房里。厨房里没有放桌子的地方,炉子上也没有信纸。他在厨房里放了个方凳,然后放了个小矮凳,坐在矮凳上,躺在方凳上写字。第一部小说《断层》就是这样写的。如果说,当刘庆邦还是一个矿工的时候,看到了一片井口那么大的天空,那么经过十几年记者的历练,他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煤矿,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开阔了眼界,开阔了眼界,改变了世界观。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作家是一个相对敏感的群体,刘庆邦也不例外。据他回忆,他的小弟弟出生时赶上了三年的饥荒,因为严重营养不良而得了佝偻病。他的家人一直担心他长不大,后来他六七岁就去世了。作为家里的长子,刘庆邦知道后哭得越来越伤心,最后哭晕了过去。所以他的母亲得出结论,他是一个心情沉重的孩子。“如果一个人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他很可能不会成为作家。”在刘庆邦看来,这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其实不管是沉重还是敏感,都是关于一个人的善良和对责任的承担。”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用字符书写

刘庆邦的诞生地是北京文学。历任编辑和刘庆邦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友谊。

“刘恒是第一个向我提交手稿的人。他鼓励我放下写作,敢于‘重炮’。林斤澜成为总编辑后,他专门找我谈了很久。他还让我写一篇又一篇,他发了一篇。作为编辑,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给作者信心。”刘庆邦回忆说,他与老作家林斤澜的交往使他受益终生。有一段时间,他和林斤澜住在北京郊区密云的一个社区里。每天早上,他们都去密云水库散步。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老林告诉他,作家的知己难求,几乎是注定的。是你的知己,你们的心会相遇;不是你的知己,你不能要求。林斤澜知道他的小说很难理解,读者越来越缺乏阅读的耐心,但他不会迎合读者。“他还在走自己的路,怎么写。”

尽管30多年后,刘庆邦仍然记得林斤澜指示他修改短篇小说《玉符》的情景。林斤澜认为写小说的过程太多了,力量是平分的。“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比如去颐和园玩,站两三个地方就能看完整个颐和园。人不能处处站着。他还谈到请沈从文和汪曾祺一起写小说。当时沈从文反复用人物写作。他让我用人物来写。”

刘庆邦一生都记得“用文字写作”这句话。而且越写越觉得这是作家唯一的选择。那么,怎么贴吧?又怎么写?刘庆邦说,我们至少应该在头脑中有一些角色。这些角色要么是当地人,要么是以前的同事,要么是他们自己的亲戚,等等。我们熟悉这些角色,知道他们如何说话、走路、笑哭、咳嗽。闭上眼睛,它们就在你面前。否则,我们不能发布它。“糊”字很重要,也很讲究。它要求我们理解、尊重、珍惜人物,而不是把人物当成玩偶,来来去去,在他们脸上乱涂乱画。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在2019年出版的《父母》中,王国辉自始至终都是小说的主角。刘庆邦全程“盯着”王国辉,努力塑造王国辉的形象。小说的作用是写人。作为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必须是用鼻子、眼睛、心肺、血肉、活生生、立体地写出来才能站起来。如果人物模糊不清,难以想象,连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想不起来,很难说小说成功。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小说开头写的很从容很慢,节奏好像也慢了一些。其实灵魂的较量已经开始了,小说的弓弦已经悄悄拉开了紧张。比赛包括多个级别,每次比赛都不容易,非常紧张。”刘庆邦说,每个人的脸和手印都不一样,人的性格也很不同。每个人的性格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王国辉之所以站起来,是因为她写在人物身上,这也为她后来的行为提供了文化心理学的逻辑动力。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我不喜欢轻的东西”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敏感点和关注点,而刘庆邦的关注点就在普通人中间。“我对自己的写作要求是,拥抱人性的理想,投身生活,以真诚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复杂的人性去写人。只要把人性写出来,人性的背景和人性所包含的社会性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我不喜欢清淡的东西。我们的历史重,现实重,作家的心也重。一个老实人写重活不自知,没办法。”刘庆邦说,当一个作家写一部小说时,它从来都不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现,而是一种脆弱的表现;它从来不是快乐的标志,而是悲伤的标志。作家很容易看到自己生命的终结。他为人类和自己痛哭。他想通过写作来安慰自己,减轻痛苦。但恰恰相反,越写越痛苦。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他的小说很酷,比如《神木》,两次描写两个杀人犯的犯罪过程,《地上的风和雷》里的农村杀人事件,《血力》里的屠夫杀狗事件;还有阴柔的人,比如《鞋子》、《美牛羊》,像现代田园歌曲一样萦绕不去;痛苦和快乐的生长者,如“男孩”在无微不至的头脑如无尽的泉水。

他的小说《黑白男女》是根据深度访谈的痛苦记录写成的。刘庆邦先后采访了矿难后的工人家属,关注他们如何克服痛苦,面对生活。如果他不写这部小说,他会为矿工感到羞耻,为自己的良心感到难过。小说没有直接描述矿难、矿工、矿山,而是聚焦于爆炸后矿工家属的日常生活。他希望超越行业,弘扬中华民族的坚韧、顽强、吃苦、善良、自尊、牺牲、奉献等宝贵精神。只有坦然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民间疾苦,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激流依然顽强地存在,生命依然在苦难中顽强地成长和开放。日常,诗意,哲理。写痛苦的刘庆邦在几十年的写作中逐渐超越了痛苦。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经过近50年的艰苦写作,刘庆邦写作并成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被王安忆拿去讲堂或论文作范本;评论家李敬泽从刘庆邦的小说中看到了小说的遥远语境、自我审视和对古代乡村的回望。学者李洁飞注意到他对笔墨的品味和解牛的技巧。

多年来,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创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他把短篇小说作家比作“文学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就像煤矿工人和地下生产第一线的隧道工人一样。在“长崇拜”的当代文坛,甚至有人提出“扬长避短”,但刘庆邦看到了短篇小说的“长处”:第一,短篇小说因篇幅短、节奏均衡,不能混同放纵,更接近诗歌和纯文学艺术的本质;其次,短篇小说一般攻一点,不及其余,对现实有很强的穿透力;第三,短篇小说手快,能迅速对现实做出反应,用速度体现短篇小说的力量;第四,短篇小说也叫礼貌文体,因为它不需要读者花太多时间阅读。就像子弹,如果用手扔,不会产生多大的威力。同样的子弹,把它放在枪膛里射出来,因为它的速度,它产生的威力大得多。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短篇小说是小事,但正因为小,所以不需要虚构和想象。相反,它在似乎没有文章可做的地方大惊小怪。”刘庆邦把短篇小说的想法称为种子,它生长在内心的土壤里,用自己的心血浇灌,闪耀着灵魂的阳光。只有这样,它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成长为一篇短篇小说。

诚实写作和诚实

刘庆邦有一个观点,就是用作品说话,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

他认为作家要老老实实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写作态度要更严谨务实,不要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其次,在精神人格方面,要提高自我修养的要求。作家必须是善良的人,才能写出宣扬真善美的作品。最后,在心态上,不要一味迎合市场和某些人的低级趣味,而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

这些年来,他以脚踏实地的方式访问,以脚踏实地的方式写作。几十年来,他一直密切关注煤矿工人,不仅关注煤炭工业的现代化,而且关注世界人民。他经常不和任何人打招呼,独自深入煤矿。有一次他去河北的一个小煤矿,发现那里用骡子拉煤。偶尔会在“关系”周围走走,通过朋友介绍深入国有煤矿,住矿工宿舍,和矿工排队买饭。有了这种扎实的“接地气”,刘庆邦虽然已经离开了前线,但仍然能准确把握现代矿工的心理变化。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写作就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林斤澜被称为“短篇小说大师”,与汪曾祺并称“文坛”。但这并不影响刘庆邦自己的判断:“他的小说理性大于感性,批判大于审美,风格大于风格。”然而,2007年,当北京作家协会评选“终身成就奖”和“杰出贡献奖”时,刘庆邦毫不犹豫地投了林斤澜一票,因为林斤澜在十年文革期间一直很孤独,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写小说或工作。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在一篇回顾评选过程的文章中,刘庆邦诚实地透露,作为第二届“杰出贡献奖”的候选人之一,他没有获得一票。“当出纳员唱着刘庆邦零票时,我有点尴尬。但我很快放下,很平静。这说明我没有投自己的票,而是投给了我尊敬的铁生哥哥。”那一年,史铁生以绝对多数票获得“杰出贡献奖”。

刘庆邦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先慢后快”...她转动调音栓,测试了几根弦,“然后”跃出了装甲马匹和武器,它们相互碰撞,相互攻击。快到了一定程度,再慢下来。在小说《黄泥土地》中,方广东对上访事件的处理,既委婉老练,又胆小怕事。刘庆邦坦言,方广东有自己的影子。

这是刘庆邦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他对社会现实的所有批判,首先是对自己的解剖和对自己的批判。刘庆邦说:“鲁迅的作品致力于揭示和批判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一种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我们应该向鲁迅学习,清楚地认识到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也许很多人已经发现,我们的国民性里有一种泥巴,就是纠结和形成。这种泥巴一旦爆发,就会形成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人类邪恶,极具攻击性和破坏性。”刘庆邦的小说用黄泥做比喻,其寓意可想而知。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景

去年8月出版的《父母》是刘庆邦用人物写作的典范,每一个细节都极其真实生动。

书中以王国辉为代表的中国父母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聪明,更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要发展技能,你必须学习并接受教育。问题是太多的父母不能或者不想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不管孩子是不是精英,都只是把孩子定位在高标准上。所以他们不惜砸钱,与人攀比,钻牛角尖,无情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焦虑到了疯狂的地步。如果只有少数家长这样做,也就不足为奇,也不足为虑。但是当大多数父母都这样的时候,就变成了社会问题。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一开始,我接受了自己的教育。后来儿子侄女到了上学的年龄。现在天天接孙子去幼儿园。”刘庆邦说,他与教育相关的经历比他作为农民和矿工的时间要长得多,在此期间发生了太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就算不结婚不生孩子,也和父母有交集,因为父母就是父母。只要有家,必有一家之主,父母无处不在。”他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个家庭都读过很难的一课。更让人痛心的是,不得不承认,有些父母一直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让孩子无法承受,最终导致悲剧。

(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刘庆邦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主要是功利主义教育、应试教育,或者说“学而为善,为官为公”。大家都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并不完美,也反对应试教育。然而,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仍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使人们不仅摆脱了应试教育,而且使学生、家长和教师形成了一种共谋,使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陷入了恶性循环。

小说以教育为出发点和主线,也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刘庆邦写的矿工嫖娼、教师与学生家长私通、教师猥亵女童、农民工性交等都是社会生活内容。看似脱离了教育的主题,其实这些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在他看来,很多人都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现场。但是,有各种各样的过程可以练习,更糟糕的是,他们不忍心看。刘庆邦说,尽管他的母亲不识字,但她是她的启蒙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我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主要是人格教育,比如诚实、努力,这成为我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标题:(文化)刘庆邦:书写疼痛,超越疼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