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1 11:52:01 阅读:

本篇文章3976字,读完约10分钟

从1月15日开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在疫情的阴影下被“左”在上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直在她的身边,感受着疫情中特别的上海,炽热的心和热情的泪水,随着城市跳动和流淌...

“我心疼的时候会慢慢靠近窗户/看你还在流/其实你一直在流/但是我担心哪天/你就不再流了...你在流淌/我生命的血液将跟随你/你在流淌/这座城市将拥有无限的力量……”在《致黄浦江:你还在流淌》这首诗中,何建明真实地表达了他对黄浦江和上海的感情

“我写悲伤的时候,眼睛里常常充满泪水;我写有趣的东西的时候,也会笑;说到温暖,我要向上海致敬……”何建明的新书《上海表情》,是对上海的致敬和感谢。不仅仅是这个伟大城市和2400多万人的表达,更是他的一些喜怒哀乐。它是真实的,有时是悲伤的,更复杂的情感交织着痛苦和情感。同时,何建明的第二本书《第一次——春天写的上海报告》即将出版。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在《非典的十年牺牲》中,何建明曾提出:“非典给北京和中国带来了什么,我们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中国人似乎一直在为自己的繁荣而努力,在这条充满活力的道路上,我们甚至抽不出时间来停顿和短暂的休息。有时候我觉得这比非典灾难本身更可怕,因为一个不能以苦难和灾难为教训的民族是很危险的,很容易被另一场苦难和灾难摧毁。”何建明在文章中大声疾呼,“我们的社会应该认真考虑这些问题。从管理体制到防灾能力,从公民对灾害资金投入的认识。但是,在非典过去的10年里,你真的重新思考过这些问题吗?苦难和死亡迟早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中国读报:近年来,你为上海写了两部报告文学《浦东的史诗》和《革命家》,现在正在上海写一部以“抗疫”为主题的作品。是什么让你的眼神和脚步不变?

何建明:写完《浦东的史诗》,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中国作家在过去的100年里,为叙事和书写传统的“农耕社会生活”做了基本的努力,他们确实创造了许多高峰。从鲁迅到莫言,几乎都是写农村的。当然也有一些都市写作,比如巴金、张爱玲等等,但是这些作家所描写的城市基本上与现代城市、现代中国城市完全不同。今天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新城市主义者,可以说是当代生活最精彩的画面。《浦东史诗》的写作过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新上海30年来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深刻性足以产生许多经典作品,而我们却没有多少与之相称的作品。这是很大的遗憾。我一直觉得创作真的需要沉淀。但是,与其等着我们去上坟,在草地上细细品味年轻时的往事,还不如拥抱现在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燃烧筋骨,写下我们那个时代的火热生活。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从前年和去年写了两个大主题就开始关注上海。我发现这个大都市有一些年轻人生活的很好,家庭条件很好,学历很高,但是因为自私,骄傲,孤独,走上了高智商的犯罪道路。1月15日去上海采访此事,正巧路过上海疫情“一号病人”。之后就“左”了,整个疫情都在上海度过,今天还在上海。

本来是上海被动的“家”,远远的看着大火。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上海也面临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疫情”战争的考验。在疫情中也经历了很多深刻的事情,决定投身于“疫情”战争的创作...结果,我再也出不来了。现在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防治海外疫情的前沿阵地,我就简单的进入了主战场的生活、采访、创作。

中国读报:新完成的《上海表情》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为什么叫表情?

何建明:《上海表情》20万字左右。它描述了我从1月15日作为上海“一号病人”同时进入上海到3月10日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在这段时间里,我独自一人呆在黄浦江边的一家酒店里。可以说,在疫情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上海人能像我一样专注于黄浦江两岸的变化...2400多人。我看不到一个人,一辆车在街上,或者另一个人在一瞬间和你说话。外面不时下着冷雨。很多次我独自一人站在窗前,凝视着黄浦江,想知道它是否还在流动。因为武汉爆发后,国内外很多机构认为上海可能是全国第二个爆发城市,有人估计一旦上海发生全面爆发,感染人数应该在80万左右。多么可怕的预言!这个预测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我的心也很紧张,甚至在想我是不是回不了北京了。这种思想在疫情严重的时候就有过。所以那几天我经常一个人走出酒店,一个人观察黄浦江畔的上海和酒店附近的上海——感觉绝对不一样。我看到了饿死的野猫,多次穿过空荡荡的超市,漫无目的地在人们去空.大楼的摩天大楼间漫步太恐怖了,太可怕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特别是我以为我在北京经历过非典,以为武汉的疫情和03年非典差不多,真的想不到越来越严重了...直到死亡人数超过1000和2000,都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但是后来另一方面,我很惊讶:上海疫情控制的这么好!上海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果断、迅速、细腻、细心和智慧,真的让我深深震撼——能留在上海,我是多么幸运啊!

为了幸运和安全,我不得不表达……所以我想写一部关于上海疫情的纪录片。不仅是我的亲身经历和重要感受,还有很多关于上海战争的精彩故事。

中国读报:2003年非典时期,你也在一线。你的心情和那个时期有什么不同?

何建明:非典的时候,我年轻,无所畏惧。我是第一个到一线采访的。我一个人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房子里,整个创作都处于兴奋状态。如果不能回家,就整天吃泡面。现在高血糖是两个多月一线采访导致的疾病。

这次不一样了。我想我不会再上前线了,尤其是新冠肺炎肺炎病毒专治55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我觉得我的呼吸道不是很好,所以不要把“光荣牺牲”传下去,很遗憾:我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工作!这才是真正的想法。没想到,我还是冲到了第一线——目前防治海外疫情的战斗异常艰巨,上海动员了10万人进行封锁。我在里面,怎么可能是旁观者呢?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既然你是现实生活的“记录者”,那你就不能平时伟大,战时怂!后来我发现,我还是一个“管事的勇士”,也许永远。

中国读报:你来上海两个月了。这段时间你的生活和写作怎么样?

何建明:3月15日,我在上海呆了两个月。虽然孤独,但也充实,因为我一天没有停止写作,甚至因为没有其他干扰,我的“成绩”比平时好。

我在悲伤和悲伤的时候写了几首诗。比如《看太阳真好》《去黄浦江》等等。出版后,几位艺术家朗诵了这首曲子,这首曲子在上海广为流传。也曾被湖北和武汉的文学朋友阅读和好评。这是意外之财。我觉得只要感情真实,就能写出好诗。

中国读报:从《浦东史诗》《革命家》到《上海表情》《上海骨头》,既有对城市的深刻认识,又有瞬间的表情记录。

何建明:我自己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和我深爱的城市上海,几乎整个疫情期间都在一起度过。之所以要写《上海表情》,是一种“意外的收获”,或者说是对不同状态的激情投入。我觉得上海的“疫情”可能是我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因为“留在家里”也是一场战斗——大家都这么说。但是,疫情的发展和上海的战争“疫情”确实触动了我,也有很多我在“疫情”中经历的事情让我无法静下心来“呆在家里”……于是,很多次我悄悄走到大街上、黄浦江边、商场码头去感受“疫情”中的上海。当然,我一直在比较我生活的上海和武汉,我也一直在不断地被因为细微的关心而被温暖的力量影响,因为果断的决策而看到不同的结局,因为充分的准备而不怕暴风雨的袭击等等。就这样,我发现这60天成了“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最完整最充实的过程!《上海表情》在作品中溜了出来。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中国读报:疫情这么严重,你在上海的采访是怎么完成的?

何建明:最近主要写的是上海疫情以来的“正面战役”,特别是对境外进口的防控。在上海有关部门的安排下直接去现场方便多了,当然风险也不小。

关于上海表情的采访有两种:一种是我在上海疫情中看到的,遇到的,是我的生活本身。另一个是“疫情”中的上海情况。这一部分主要依靠我的观察和可获得的媒体新闻,以及上海各界很多朋友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了解到上海“疫情”的整体情况和很多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对我都很有价值。

中国读报:你在非典十年发表的文章被反复提及。这是什么意思?

何建明:没想到在这种疫情下还能成为“网络名人”。不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文学有时候是可以警示和推动时代的。有句话叫报告文学或者其他文学“边缘化”。其实真的写出来,读者会记住的。七年前,在我祭奠非典十周年的时候,在我再版《保卫北京》这本书的时候,我反思了非典过去十年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指出作为中国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实我们有很多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乱吃乱放,不注重国民素质的培养。所以那本书的序言写了很多反思的话,说如果不能深刻,我不仅在书里写了这个结论,还在凤凰卫视拍专题片的时候讲过。爆发了,又被翻盘了。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我认为文学参与社会建设很重要。昨天,明天还是一样。其实我之前写过很多反思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比如《理想国匆匆》《眼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南京大屠杀》《忠诚与背叛》《爆炸现场》等等。

中国读报:你总是更注重文体创新。在这篇写作中,除了真实的记录,你是否注重写作技巧?

何健明:这种写法与通常写的“报告文学”大相径庭:既有战争“疫情”的壮丽场面,也有我个人的“个人情怀”,比如写与“流浪猫”的友情,写在“疫情”的风口浪尖上。钟南山、高福这样的熟人,更多的是“散文化”、“自传体”、“个性化”,我觉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是所有文学体裁的一种“套路”,也应该是我们追求创新的必然方向。爱情在这里,特别重要。其他的可能性应该放在一边。

(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中国读报:你最想通过记录告诉读者什么?

何建明:人活着不容易。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内容,都要有自己精彩的人生。这个很重要。经历过灾难的人和没经历过灾难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是不同的。自省是必须的。一些特殊的收获可能也很重要。比如我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之后,就不能随心所欲了!总之,人类不能在自我成长和成熟中重复低级错误。


标题:(文化)何建明:我还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