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时讯】昔日人生观大讨论主角“潘晓” 的人生之路

【时讯】昔日人生观大讨论主角“潘晓” 的人生之路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2-24 03:20:01 阅读:

本篇文章5748字,读完约14分钟

编者附录: 1980年5月1日,《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信 以“人生之路啊,怎么走才能变窄呢……”为题的信,诉说了向往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受到打击的人生的相遇。 这封信引起了“人为什么活着”的人生观的巨大讨论,持续了半年,震惊了全国 这件事后来被称为“全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现在过去了将近40年,“潘晓”后来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吗? 今天米勒问“潘晓”的原型之一黄晓菊,说说自己几十年来的人生经验。 潘晓的书信|郭海霞日前采访了80年代全国有名的人生观大讨论主角“潘晓”的原型之一黄晓菊 她出生于1955年,历经数十年的岁月磨练,走上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笔者就这个问题对她进行了采访 见面时,黄晓菊很直率,感觉说话很快,对笔者的问题,她坦率地说出胸中的推测,就像她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喜欢表达,不是一个内心” 她说:“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有口头禅。 她想诚实地见面,渴望别人能读懂她内心的世界 她认为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 在几十年的岁月里,黄晓菊追求人生的意义,寻找心灵的故乡。 小时候亲情的缺乏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她想通过它来表达人和信息,而不是成为孤独的人。 她有多次“站着赚钱”的自尊心,即使面对失业、离婚等一系列生活的苦难,她依然多次思考自己能做到的真正性质。 关于年轻时的“文学梦”,她还记在心里 青年黄晓菊是“人生观大讨论”的主角黄晓菊的母亲是北京人,年轻时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持边疆建设,包头开拖拉机 在组织的介绍下,母亲和军人结婚,留在了标题中 黄晓菊是家里的长女,出生时条件苛刻,母亲的乳液不足,奶粉、牛奶在当地不足。 因此,她小身体弱,得了黄疸型肝炎,锌严重不足,得了异食症,到处吃土。 为了加强营养,黄晓菊从一岁开始被送到祖父家,之后父母生了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本来父母打算让她一段时间后回内蒙古,她每年放暑假都回父母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已经适应了北京的环境,而且从小就离家,和父母和弟弟妹妹感情疏远,不想回去 1972年,黄晓菊中学毕业 那个中学的毕业生,1/3上高中,挤进2/3,因为她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所以免除了运动。 这没有上高中的资格,也不能去插队,在家工作了两年,整天担心前途 当时她同学的母亲是月坛街办事处的员工,请她写情况,向组织求助 1974年,黄晓菊被分配到北京市第五毛衣厂当工人,从此工作了七八年 她有新的烦恼。 你会就这样一辈子和机器打交道吗? 为了消除精神上的烦恼,黄晓菊读了《如何做人,为谁而活》、《简爱》、《红与黑》、《约翰克里斯多夫》、《呼啸山庄》等很多名著。 “我在书中找到了共鸣,因为书的主人公也和我有同样的痛苦,感觉不是我一个人,非常亲切。 如果你一辈子读一本书,你会选择“简爱”。 “简爱”女主角对社会命运没有妥协,对自我的勇敢探索,对平等、独立的恋爱观念的坚守,给黄晓菊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 通过读书,黄晓菊发现了未知的自己,自我意识正在觉醒 1978年,1979年,黄晓菊参加了三里河工人俱乐部的文学培训班,在这里遇见了李燕杰老师 李老师在课上有多个个人和学生们交流,他也不是按照考试大纲提问,而是自然地接触了个人的经验,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黄晓菊说:“我记得李老师当时讲的课是题为《德才学识和真善美》的。 他把“德”放在第一位才是“才能学识”。 “真善美”中“真”是主要的,没有真,来自哪里的善与美 他说的复印件现在似乎很时尚很不一般。 我经常在课上提出问题,但不限于小说,很多都在讨论人生的问题。 李老师在生活中也用自己的热情影响别人,积极地诱惑别人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也不太关注物质的东西。 我的奢侈品是想让别人理解。 在李燕杰老师的帮助下,黄晓菊采访了同学祁大伟和诗人艾青,在《艺妓蕾》杂志上发表了采访的经过 1980年初,《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收到很多来信,诉说青年人生的苦恼,同志在青年中开始了人生观的讨论 具体负责这项事业的编辑马丽珍和马笑冬将进入北京的机关、学校、商店、工厂,召开座谈会 其中的座谈会上,邀请了大学毕业生、在校生、在职工人、回城知青等 在三里河工人俱乐部文学教室学习的黄晓菊被俱乐部推荐到编辑部,作为街道工厂的工人发言 《中国青年》杂志的编辑认为黄晓菊的经验和思想是代表性的,请她毫不隐瞒地写下自己的想法,供青年讨论 于是黄晓菊以长诗的形式给编辑部写了稿 请参阅最后刊登的信。 很多复印件都是从黄晓菊的稿子里拿的,还揉着北京经济学院的学生潘祎的话。 最终发表时,编辑分别取黄晓菊和潘祎的名字合成了“潘晓”这个笔名 这封信于5月1日发行,半年内编辑部收到了6万多封网民参加讨论的信 在这场轰动全国的人生观大讨论中,黄晓菊一夜成名:一个不熟悉的人堵在工厂门口来见她,希望她“谈理想,谈人生”。 另外,有人给她写信,邀请她去报告,也有人和她成为了多年的好朋友。 其中有从北京化学工业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 但是成名也会带来很多烦恼。 黄晓菊的工厂状况变得更困难,在《中国青年》杂志的帮助下,她被调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部 当时出版社员工的子女大学毕业不能就业,被分配到这个部门工作 在黄晓菊眼里,这样的职场和她的“去书多,看书人多的地方”的期待还相差很大,她又成了“不安分”。 这时黄晓菊应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图书资料员,负责整理十多种杂志 她在单位订阅杂志时认为社会科学院是研究“人”的单位,除了专业杂志以外,还选择了“人情味”,比如“世界博览会”“世界电影”等。 但是,当机构机制改革时,她被解雇了。 “罪状”之一是“未经指导者许可,在超范围内订阅自己喜欢的杂志”。 黄晓菊想:“明明很年轻,难道不能养活自己和孩子吗?” 于是拿着从社会科学院拿到的三个月的工资回家了 在丈夫眼里,“与众不同”的“潘晓”在家庭生活中和其他女性没有区别 除了失业的痛苦和丈夫的许多不同外,两人还决定离婚 在生活的重压下,1988年离开社会科学院后,背负着“潘晓”的标签多年的黄晓菊痛苦地反复思考着“我是谁”的问题。 既然离开了体制内的员工,何不趁着这个机会去改革开放的最前线看看黄晓菊呢?黄晓菊想离开这个标签,说明自己的价值,表明自己能活在普通人中。 于是她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阿姨,去海南找工作了 她在海南特区新闻找到了工作,整天小声扯广告,她受不了,所以打算离开这家报社,去深圳试试运气。 从海南去深圳的时候,黄晓菊30多岁,不能熟练使用电脑,也缺乏英语,比20多岁的年轻人有竞争力,所以到处碰壁。 当时拿着社会科学院的教授自己写的书去找工作,使用者说:“像我们这样打扫不足的人,你打扫吗? ”。 深圳是这样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不管你过去的经历,都必须从头开始。 黄晓菊放弃打算回北京时,朋友介绍说日本人家需要保姆。 最初需要普通话说得好,有一定文化的人,代替雇主和政府机关交往 黄晓菊去雇主家实际看,完全不是这样,要买菜,做饭,打扫 男雇主是厂长,有严重障碍,他妻子是韩国籍,叫索荣花 索荣花知道黄晓菊不做家务,但知道离婚需要赚钱养家糊口,说服丈夫离开她 日本人的地板需要跪下来擦。 黄晓菊从未做过这样的工作。 索荣花用手告诉她,把地面擦干净了。 黄晓菊本来就有关节炎,经常膝盖擦地面,双膝疼痛 幸运的是,这个日本雇主的饭菜比较简单,早餐总是在面包里放煎鸡蛋,正餐基本上在米饭里放白烧海鲜,所以可以应对。 同时工资是每月3000元港币,当时北京的平均工资只有几百元 黄晓菊能留下的,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索荣花对她的信任和尊重,后来她们还成了掏心掏肺的好朋友。 深圳有一个名为“月亮湾——女人港湾”的女性广播节目,节目负责人通过熟人找到了黄晓菊 最初刚成为嘉宾,后来成为热线,黄晓菊从此成为了“知心姐姐”,开始回答听众打热线来的各种问题。 过了一会儿,黄晓菊觉得她的热线电话只能向听众表达感情,不能向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她自己离开广播电台门口后,为了维持生活回到雇主家继续自己的家政工作,感到自己的答案特别虚伪和苍白 于是她再次离开,告别了“知心姐姐”的角色 黄晓菊的深圳之行,使她从大家关注的“潘晓”回到尘世黄晓菊,使她更客观地认识到自我价值 经过许多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困惑,她对自己真正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冷静的认识,它不是在理想中空洞的想象,不是在别人眼里默认的形象,而是在生活的“泥土”中生存,真是生活的各种各样 这是她最大的收获 多次“站着赚钱”在日本雇主家工作了两年多,黄晓菊联系到自己的成长经验,觉得长时间离开孩子不利于他的成长,而且其缺点今后无法弥补,所以从深圳回了北京。 1993年黄晓菊回到北京加入了朋友的服装企业,然后自己做,把布料加工成衣服销售 黄晓菊在纸上画衣服的设计,交给裁缝做样品服,去屌丝园批量销售 这些服装进入了北京的各大百货公司,但由于不擅长与大百货公司的负责人打交道,黄晓菊的服装经常被赶在最差的位置 她说:“我的服装很有优势,特别有强烈的时尚感,不怕积压,三年前做的服装,三年后也会卖的。 我的生意没那么大。 我的心一直在生意之外,做生意赚钱,好好养育孩子,然后马上去做其他喜欢的事件。 “她一匹马在市场上闲逛了十几年,然后服装大企业品牌全面进军,个人家被挤出了大百货公司的柜台。 她说:“在各大百货公司我多次去最后一个个人家感到骄傲的事件。 百货公司又换成了别的领导,但我还在 “后来,她在电视台对面的店面开了一家专卖店,好几年了 但是,受到网络购物的冲击,即使每天重复10—12小时的工作,也总是无效的劳动,成交率为零。 随着招聘的导游一个接一个地离开,黄晓菊必须自己每天在服装店看店 “那个时候读了很多书,有时哭着哭着,所以客人来了马上就把书合上,很奇怪。 但那是我的幸福,我觉得女孩的情结一直没有解放。 最后的干果专卖店以比原来的房租高的价格和房东签订了10年的合同,她不得不离开那里,结束了自己的生意 为了加入社会保障,黄晓菊在50岁以上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享受了退休工资 黄晓菊通过卖服装处理生活问题,一个人抚养孩子,还买了三里河祖父母的老房子 说到商务,她自认是个能干的人,像“强迫症”一样负责任,有很强的时尚感,服装风格“一眼就能看到10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我很擅长表现顾客信息,但是, 我如果喜欢顾客的话,会和顾客谈很久。 卖不出去也可以。 喜欢和我说话的客户可能一边说话一边马上买了很多东西。 大部分时间,我是“各种各样”,没有亲和性,有些客户太吵了,受不了的话,就会和客户吵架。 我觉得你是我的不好。 我认为你不是我的客户。 我很明白姜文话的意思。 “站起来赚钱了” 蹲下来能挣100美元,站着可能只能挣60美元,但我不想忍受那40美元的愤怒,所以我站着赚钱 黄晓菊多次为自己的个性感到骄傲。 “年轻时交的朋友包括在《潘晓》交的朋友。 再次见到我的时候,大家都笑着说:“啊,还是这样! ’。 不能说一点也不变,但保持着它的真正性质。 生意多年来一定有变化,但根本的东西没有变化 黄晓菊近照继续着“文学梦”,对青年时代的梦,浪漫罗兰这样说。 “很多人在途中迷路了,只有极少数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地等待这道光扩散,才能牢牢地握住这微弱的光。 退休后,黄晓菊终于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了,这几年在谋生的压力下有点模糊的文学梦想又清晰起来了 “我必须常年坚持写随笔,每天记住自己的想法。 很多朋友建议我发表自己的作品,但我心里缺乏这种动力,所以不需要用这种方法解释自己 在“潘晓”的信中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才能,在出版业发达的今天,个人出版也不难,但年轻时意外成名,又遇到了以后的一系列生活波澜,黄晓菊更觉得名利荒诞,所以有可能相关的事情 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黄晓菊还想说很多,加入了电影企业。 这家企业专门拍文艺片,获得了许多国际奖 黄晓菊说:“其实,我对电影的爱持续了很长时间。 当时开服装店的时候,宁肯每天损失了近千元的房租,关了店门,我也去了电影资料馆陆续去看电影节的展览。 平时很少看的资料电影很多,所以我总是从早上开始看晚上,一天能看四部电影。 进入电影领域后,为了获得镜头感,现在每年看300部以上的电影。 我善于表达,善于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有经验,有生活积累。 我的现在感也很强,不过时,所以很擅长和90多岁的导演信息表达。 我认为电影获奖不是目的。 人生中有很多流泪的故事。 更深,更有人性,发掘,真实动人吗? 充分表现内心矛盾的过程,虽然不完全但一定能有光明的结局……我希望这些鼓舞人的、真实而恳切的故事,能被大众接受。 我希望能在电影中实现我的文学梦想! 回顾来路,笔者在问她“80年代人生大讨论中持有的观点是否有变化”时,黄晓菊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提法太简单,不完全,不正确,我想修正这个观点。” 当时的提法“为了自己为了别人”有前后之分,我认为不应该先有后有,而应该把两者合并在一起。 我们结束这次采访两个月后,黄晓菊告诉我,关于那天的对话,她有很深的意义。 因此在日记中,“主观上为了自己,客观上为了别人”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思想产物,当然不是绝对正确的概念和错误的概念。 其存在的价值只是在当时的精神生态中动摇了长期被困的、单一僵化的思想体系,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认识自己的人生。 所以不是真理,不是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今天的精神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自我”的认识、理解更多的立场多层化,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体系也根据每个人的状况不同,形成了认识的差异、意义上的多样性 “自我”和“别人”的关系也不仅仅是“主观客观”、谁先谁后、谁谁后的问题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彼此包容,彼此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平衡问题。 “编辑责任|于洋从《纵横》2019年第一期中国文史出版社《纵横》杂志的产品中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请咨询本刊热线: 010-81136601 。 010-81136698 ; 010-81136697 ; 感谢您关注本公司官微:中国文史出版社(微信号: wspress1980 )

标题:【时讯】昔日人生观大讨论主角“潘晓” 的人生之路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