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时讯】严肃、赤裸、摩登……100年来,脱离男性审视的中国美人

【时讯】严肃、赤裸、摩登……100年来,脱离男性审视的中国美人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2-25 17:08:01 阅读:

本篇文章7734字,读完约19分钟

将近一百年前的1929年,

全国第一届美展

20世纪第一位学画画的中国女性,

“自画像”的方法集体令人吃惊。

从那以后,女艺术家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魏梅

1920-年间收集整理

一百名中国才女的图像作品:

潘玉良,从方君璧到喻红,到向京。

油画、水墨画、素描到版画、雕刻……

2019年,她花了十年完成

“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出版”。

我采访了姚魏教授

她看了一百年左右中国女性的脸,

发现背后有环状相系的精神线索

——自己。

她们从历史深处来

不依赖社会解放,而依赖自我救济。

面对镜子的自我凝视,她们发现自己,确立自己,表现自己。

把这一张张的“脸”排起来

中国百年女性的精神足迹很明显。

姚玳玫瑰编辑叶荔枝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的梁启超乘坐了逃亡日本的游轮。 日本朋友看到他不高兴,送走了作家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 后来梁启超开始翻译这本书,首次提出了“个体”一词。

1902年,中文“个体”正式对应英语“inpidual”:各自独立。

1903年、1904年,上海、杭州、湖南等各地出现了女校,中国女性有接触外界的机会,她们去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刻,有表现的技能,表现了自我。

一百年过去了,女性的创作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女性的作品有自我画像的迹象。 从潘玉良、蔡威廉等最初性格不同的女画家到战争时代在夹缝中创作的萧淑芳、黎林。 而且1990年代以后,在娱乐圈真正占有一席之地的喻红、申玲、姜杰、向京……

她们的创作贯穿于自我画像,构成了一条兴趣线索,一百年来,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中国女性形象的发展看得很清楚。

1、方君璧( 1898-1986 )

典雅沉稳的现代闺秀

出生于1898年的方君璧,出生于福建名门望族,她所描绘的自己,是典型的闺秀形象,短衣长裙,人的表情衣着端正,安静,优雅,很唯美。 她也是五四第一代女艺术家中最早开始的。

2、潘玉良( 1899-1977 )

天真的裸体

潘玉良从下面出来,人生经验被锁定,她的肖像画有自画像的意思,被大胆地描绘,她关注身体,强调肉感和细节,脸是高颧骨,厚嘴唇,细长的眼睛。 那个人物的脸颊不是普通的美人,当时一看,她的意图是从以前就流传下来的。

三、蔡威廉( 1904-1939 )

沉默的力量

蔡威廉是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女儿,在法国和德国留学学习过油画。 优渥的家庭出身,使她重视画面的精神性。 她描绘的自己,沉默痛苦,表现,有超现实的扭曲感。 在某种意义上,她超乎寻常。

4、孙多慈( 1912-1975 )

知识女性的成熟

民国才女孙多慈与徐悲鸿的师生恋多家媒体转载,她是五四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油画艺术家。 她画的自己:短发,围巾,温文雅,形状轮廓准确,光影细腻。

五、郁风( 1916-2007 )

傲岸不逊

郁风是郁达夫的侄女,受他的影响喜欢新文艺,独立,傲慢。 这是她年轻时画的自己。 短发,耸眉毛,棱角分明。

6、关紫兰( 1903-1986 )

现代主义浪潮中的城市女性

上海人关紫兰是中国受野兽派影响最早的画家之一。 她去日本留学学习过西洋画。 是摩登的女性,她的自画像不写实,笔法狂放,粗率,颜色深。 简化和概括,让她画脸谱化的娃娃。

7、周丽华( 1900-1983 )

与旧礼节作斗争

周丽华20年代在上海美专学习,她描绘了困难寡妇的形象、悲伤的母亲的形象,呼吁男女不平等社会。

8、张丹

战时的女性

战时,张丹依然是个持续创作的女性,1940年出版了个人画集。 这是她的自画像,短发,背负负担,一副顽强的样子,很有可能背后有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

九、萧淑芳( 1911-2005 )

在夹缝中表现自己

萧淑芳跟随徐悲鸿学习绘画,是著名画家吴作人的夫人。 当时的思潮提倡集体主义,她利用教育,依然画着自画像,在缝隙里表现着自己。

十、黎林( 1931-1988 )

主流以外的“铁姑娘”

黎林是解放区美术学校培养的女画家,因20世纪50年代描写革命主题的素材作品而闻名。 在自画像中,用冷眼凝视远方,闭上嘴唇,表情坚毅,细节丰富,是另一种形象。

11、王玉珑( 1937-)

密画的女性

王玉珏是广东女性,毕业于广州美院,擅长工笔画。 70年代,其他人画了天立地铁的女儿,她是插辫子花的赤脚医生,也是工农兵的形象,但抒情,生活,唯美。

十二、郑爽( 1936-)

和太阳花在一起的女性

郑爽在20世纪70年代用版画表现自己,背景是太阳和花。 高领毛衣,长披肩,单纯年轻的脸,对着太阳。 这是六七十年代社会对中国女性的主流形象,她们热情地提高,但在形象的唯美方面,“她”与哪个主流女性不同?

十三、王迎春( 1942-)

改革开放后的女性形象

1980年,描写革命主题素材的王迎春,画了两张古怪的自画像。 从女性的服装、表情、心情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女性形象、另一个身影。

十四、闲平( 1956-)

在85年的美术新潮中回归个体

闪平在1985年美术新潮后,她描绘了自己作为母亲的形象,个人生活的冠冕堂皇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15、刘曼文( 1962-)

开始戴口罩的女性

刘曼文于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自画像是涂口罩,戴口罩,看镜头。 口罩后面的眼睛很锐利。

十六、喻红( 1966-)

描写自己的成长史

喻红于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 她从大学时代开始,就以自己为模特画肖像画,后来创作了自传的“目击成长”系列组画。 从一岁开始画,一年一画,细节上刻着生命的痕迹。 在自画像旁边附上当年的信息照片,记录自己和时代共同生活的历史。

十七、申玲( 1965-)

敏感的现世心情

申玲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迟喻红一年。 她的画像不是记录与国家大事同步的个人成长,而是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现世的心情。 主题已经不大了,但有深深刻骨铭心的个人世俗感受。 画面移动,让女性感到生存中的不安、狂躁、无法言语的苍凉。

十八、杨帆( 1972-)

动画一代的迷茫

杨帆在20世纪90年代画了《粉红色青春》系列,她把自己解决成了《动画》的宝贝。 迷茫和空洞里的粉红色泡沫孕育着平面纯洁的年轻一代,在粉红色中融化,对这个粉红色抱有疑问。

19、熊莉钧( 1975-)

美少女的金属属性

熊莉钧2002年从川美油画系毕业后,创造了一系列金属质感的美少女形象。 是动画片里的所有金属美女。 她躲在这个金属壳后面,“我所有的行为出现在你们面前,那就是我! ”。

20、去北京( 1975-)

会说话的女性的身体

向京于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雕刻系,几年后以女性的身体为榜样开始雕刻。 裸体,佝偻病般的走路方式,阴沉的表情……她对身体说话,谁能说身体或肉体的任何损伤都是不精神的? 她自己说是“津津有味的人性注意者”,其实,在注意的背后有自己的经验。

《女性自我画像》中央美术馆展览现场

年,学者姚玳玫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企划了“女性自我画像”的展览,以时代背景区分了过去100年间76位女性艺术家的170多张脸,展示在美术馆的面板上。 这是第一次以自我画像为主题的中国女艺术家的展览会。

有兴趣的是,很多男性观众也很活跃地反馈。 陈丹青看着关紫兰的《少女》感叹:“眼前一亮,其余的就黑了。”

2019年,姚玳玫瑰出版了花了近10年时间写的、30万字的《自我画像》。 许多20世纪的文献史料首次发表。

姚魏梅进行采访,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出生在广东汕头以前的汕头被称为“小上海”,有海派的气质。 小时候最快乐的记忆是70年代末,和朋友们在街上游荡,染上了张爱玲说的怪癖:“喜欢听市声”。

硕士毕业后,我先在报社工作,也写散文。 8年后,去中山大学学习现代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当时和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了我的导师黄修己教授的国家课题,我做了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 1928-1937年)的创作,博士论文案可以朝这个方向进行下去,省事。 但是,我再三犹豫,选择了我更感兴趣的主题:想象女性:海派小说的叙事诗( 1892-1949 ),从事海派小说的女性形象研究。

【时讯】严肃、赤裸、摩登……100年来,脱离男性审视的中国美人

左:张爱玲1940年代自画像。 右:《传闻》初版封面

晚清到1930年代抗战前的海派小说,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性作家的创作。 抗战后的40年代,女作家开始活跃起来。 男人去了前线,像张爱玲、苏青、施济美等把文学舞台留给了女性。 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所谓“想象女性”,是指从晚清到民国时代面向上海市场的消磨型小说(也就是海派小说)如何表现女性,女性形象如何塑造,“她”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寄托了什么样的希望, 这种铺天盖地的女性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或者女性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

海派小说的这部“想象”最初是由男性作家展开的,之后是女性作家参加的。 男女作家对女性形象的解决非常不同。

左边是吴友如《飞影阁绘本》,右边是丁惊悚片《上海时尚百美图咏》。

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晚清印刷业发展以来,海派媒体的记述是立体的,复印记述中混杂着大量的图像。 例如,海派刊物开始了封面女体例、小说插图体例、编辑/作者照片体例、以及各种动态报道类的图像。

另外,晚清是由《点石斋画报》创立的各种画报,以图为主,以文字辅助为内容,也是纸风行。 《点石斋画报》的主笔之一吴友如,画了好几本《海上百美图》画报,出版了。 “百美图”是指描绘晚清上海日常生活中的美女。 之后,丁悚也画了《上海时尚百美图》。 随着西洋画传入中国,惊悚、郑曼陀等又画了大量的粉彩月牌美女广告画。

【时讯】严肃、赤裸、摩登……100年来,脱离男性审视的中国美人

左: 1926年《良友》第一期封面女演员胡蝴蝶右: 1930年第51期封面女演员陈波儿

到了二三十年代,在商业发达的城市公共行业,女性的画像已经铺天盖地,就像《良友》每期封面的女性一样,当时很有感染力。

女性图像的风靡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在这样的结构中,女性形象是消费品,也是现世精神的象征,标志着社会关注点的转移:从男性关注社会政治向女性关注日常生活转移。 当然,这些女性的形象基本上是男艺术家写的。

1929年《妇女杂志》报道了全国美术展览会特刊的封面

在这个阅览中,也观察到了20年代末女性作者画的图像。 例如,在1929年第一届全国美展上,第一位女艺术家集中登场,画了包括一部分自画像在内的很多肖像画。

1929年《妇女杂志》的内页介绍了方君壁、唐韵玉、潘玉良、蔡威廉等女艺术家。

我发现她们也热衷于描绘“女性”,而且她们的女性形象多以“自我”为榜样。 “自我”不仅是肉体上的“我”,也是精神上的“自己”。 肖像人物不一定是作者本人,但一定是作者精神形象的映射。 读了画像,我一直有着性别的眼睛,第一届全国美展女艺术家的这些画,引起了我的有趣。 从这条线索中,我逐渐延伸了研究的时间线,整理了近一个世纪女性艺术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时讯】严肃、赤裸、摩登……100年来,脱离男性审视的中国美人

一百年前的留洋艺术家天团

张蒨英《自画像》

1920-1940 :

第一位女艺术家诞生了

20世纪30年代初,在展览会上,一位新闻记者对潘玉良说:“教授能当众给自己画画吗? 其实,一位贵公司的同事偷偷告诉了我。 你的画多是洪野画的,所以每月给他寄钱。 ”。

潘玉良听着,当众调整颜色,在玻璃窗反射中看到自己的影子,70分钟画了一张自画像:黄色基调,夹着黄土,光的解决很奇怪,形象豪放,一点脂粉气都没有……

这句话是从刘海粟于1935年写的《潘玉良油画集》的序言中转录的。 这与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美人画”和清末的“百美图”完全不同,女性作者写的形象是自我表现,传播自己的精神气息,不喜欢观赏。

上海美专的人体素描课张继华摄刘抗

20世纪初,女性学兴起,绘画课作为技术课成为女子教育的必修课,开始学习有透视感的写生素描。

1920年以后,国内美术专科学校开始招收女学生。 我认为1920年是中国女性艺术真正开始的时间。 专业训练使这些女性能够用自己的笔正确地追踪人物的形象,自画像开始流行。

现代教育不仅开发给女学生画画的技能,还开发她们个人主义的感觉力。 肖像画与个人主义时代的自我宣传相呼应,具有在画面上追踪人事万物的技能,使人的表现虎视眈眈,技术促进了觉醒。

潘玉良《自画像》1940

潘玉良雕刻王守义胸像

潘玉良1920年入学上海美专,1921年赴法,就读法国和意大利最好的美术学院。 1928年回国,1937年再次赴欧。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她的画基本上以女性为主人公,其中很多是自画像。 这个女性的画像结束了她对自己一生的自述。

她非常直接地模仿肉体,人物阴道部胖,脚大,身体丰满,裸体特别多。 她对身体很敏感,这可能和她的经历有关。

方君壁《粉衣少女》

对此,“现代闺秀”蔡威廉、方君壁、孙多慈的自画像又不同。

方君壁14岁时法学留学,她的自画像,依然保持着闺女的清雅和暗示的气质。 也有人评价说“像玉一样通常清淳没有琢磨,浑然一体可爱”。

潘玉良的学生一代孙多慈,她留下了很多自画像,形象美丽而深刻,仔细看她的表情,感受画中女性外面的柔嫩内刚。

蔡威廉1934年画的女儿

蔡威廉画中的自己,大多是沉思型的,是精神上追求自给自足的女性。

1937年抗战爆发,她和老师林文铮与杭州艺专一起从杭州迁徙沈陵,最后到达昆明。 由于学校内部发生矛盾,林风眠辞职,蔡威廉与杭州艺专大部分同事,和林风眠一起离开这所学校,失业被困在昆明。 她养育了五个孩子,别忘了画画,墙上贴着为孩子们做的小素描。

她的邻居是沈从文,他们经常她穿着宽大的博印纸长袍,背对背地往外走,在那张小锅台旁边忙着。 1939年5月临终前,蔡威廉还在白墙上画着新生儿的肖像画。

《益世报》蔡威廉纪念特辑1939年

蔡威廉的画面比较苦,线很硬。 她被认为“不会画画”“画面肮脏难看”,这只是用固定的“甜味”来衡量。

1939年7月在昆明举行的蔡威廉的遗作展览会上,修女主题素材的画再次为她的自画像添加了脚注。 她像黑山一样沉默,湖水止水,平静,平安无事,毫无担心。 这种沉默构成令人颤抖的力量,构成无声的丰富。 这就是蔡威廉

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是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是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 她们的创作具有自画像的意义和意义。 根据表现,自画像的内倾性、自恋性、自传性符合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结构中形成的心理情感形式,它用绘画的方法阐述了“我是谁”、“我怎么样”、“我为什么”等,是绘画的自我叙述。 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到来。

【时讯】严肃、赤裸、摩登……100年来,脱离男性审视的中国美人

左:萧淑芳,郁风,丘堤一起讨论绘画构图。 右:萧淑芳和郁风在大兴安岭写生

温葆《四个女儿》1962

1950-1970 :

战争时代,女性的自我是隐藏的

1938年初,战争升级了。 经过北平艺专、杭州艺专杨筠,向大后方移动,经过郑州、西安,到达延安。 后来她考了那里的鲁迅艺术学院。 招生考试有三个问题。 一张男性人体,一张推广绘画的素描,一份复印件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学习画画? ”。 。

延安时期,除鲁艺的女学生外,能独立从事艺术创作的女性几乎为零。 女性的形象只出现在江丰的“女性开垦队”、电机的“边远地区的女性”、夏风的“女性自卫军”等男性艺术家的笔下。 女性形象成为解放区文化推进的象征。

当时鲁艺术系的女性提着墨汁桶,拿着刷子,在什么地方有白墙的地方画了壁画。

杨筠,罗工柳夫妇在延安

杨筠想起她和丈夫罗工柳一起创作了《小二黑结婚》的漫画,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过。 只是查了一下这家报纸,签名的只有罗工柳。 延安,女作者的声音很弱。 刚兴起的个人主义的自我表现,很快就冲击了民族灭亡的现实。

抗战时期,女性作者写过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女性形象,但只是服装和故事的主题素材发生了变化,自我画像的主题依然很有趣。 1940年张丹的“避难所”是穿着劳动人民服装的避难所,可能是作者本人。

邵晶晶坤《铁娘》1958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铁姑娘”、“劳动模范”的形象很流行。 自画像不再被提倡,女性形象出现为越来越多的群体像。 画画不是“自我表现”,而是走向推进的目的。

尽管如此,还留有一点个体像。

王玉珑的工笔画《山村医生》,画面复印的细节远远超过了推广绘画的规定,辫子的“她”,安静地工作着,墙上的草帽上挂着花。 那不是“革命化”的医生,就像普通爱美的女儿,连王玉珏本人的影子都跟着。

这个时期,女艺术家用各种潜在的迂回方法通过革命性的描述留下了自我形象。 大时代与小个体,多而杂。

《九位女画家合展2000

陈曦正在工作

1990年及以后:

真的要回到女性自己的时代

1980年改革开放后,个体概念再次回归。 可以说1990年代是真正的女性自我觉醒的年代,新时期进入大学的女性们急速成长。

1996年第四届世界女性大会在北京召开,“女性”迅速成为思想学界、文化艺术界的流行语。 中国女性艺术进入了自觉阶段。

比喻年轻时的自画像

我从1990年代末开始关注喻红。 她的大“大卫”素描至今仍被认为是中美经典,大学时以自己为模特画肖像画。

20世纪90年代中期,喻红开始寻找和整理过去的照片,建立自我生命记忆的链。 我每年从一岁开始画画。 在个体肖像旁边附上当年的信息照片,记录她与时俱进的历史。 这就是“目击成长”的团画。

喻红《目击成长》组画局部

1999年,孩子5岁了,他说:“我生完孩子4、5年间几乎没有画画,一个孩子的诞生对男性影响不大,但对女性影响特别大,就像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成长和生活。”

虽然女儿的花蝶通常是自由飞翔的成长,但是是1998年的中国特大洪水,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星条旗落下,2002年的北京沙尘暴,2003年的非典……生命的光辉和生命的损伤同步展开。

向京和雕刻作品

在这个阶段,自图像主题的杰作频繁发售。 虞平模仿了母亲的体验,申玲、陈曦关注日常生活,刘曼文刻画了自我精神心理,姜杰保护了细致的生命,在北京塑造了女性雕像。

北京对女性的身体有特殊的敏感。 她正在和作家林白对话。 她对林白说。 “我最后一次见到你。 特别意外的是,你可能不记得你怀孕的样子了。 我当时没想到你会把肚子做大。 ……可能因为怀孕脸肿了。 很奇怪,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我总是不知道哪个形象是你……”

女性对生命的关心,对身体的敏感,在北京找到了她的表现之路。

赵国际华《我和赵栖瑶》2005

刘虹《丽色-唇语》2007

2000年以后,情况略有变化,流行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平坦化、动画化:童颜、大眼睛、扁平形象的“美少女”。 许多艺术家模仿这样的形象,制作自画像,在图像中自我调整,以适应日益娱乐化的社会现实。

我的考察将于今年结束。 之后,摄影、各种新媒体流行,自画像的形式逐渐减弱。

现在的女性对自己和女性群体的认识更多、更多、更多。

有些照片来源于“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

封面照片:教小皇

阅读原文。

原标题:“认真、赤裸、摩登……100年来远离男性凝视的中国美人”

阅读原文。

标题:【时讯】严肃、赤裸、摩登……100年来,脱离男性审视的中国美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