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轻徭薄赋造福于民 漫谈古代减税政策

(文化)轻徭薄赋造福于民 漫谈古代减税政策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8 03:32:01 阅读:

本篇文章3789字,读完约9分钟

最近各地陆续开始了2019年度个人综合收入的结算和缴纳,不少纳税人享受到了税前扣除项目的优惠待遇,兴奋地“晒”着退税表格。减税带来了好处和愉快的心情。

减税、惠民,一直是社会繁荣和时代进步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减税和免税政策...

高祖回归故土背后的善意”/s2/]

元曲中有一首著名的讽刺经典《哨响,高祖归家》,讽刺刘邦称帝后在家乡的嚣张跋扈,最后被同乡嘲讽揭露。

历史上,高涵皇帝确实回到了他的家乡沛县。汉高祖高第十二年(公元前195年),62岁的刘邦平定英布之乱,率军北返,途经沛县。刘邦和他的家乡父老欢宴了十几天,唱起了著名的大宋风。但与《哨高祖回乡》中的描写大相径庭的是,刘邦并没有在家乡父老面前耀武扬威,而是给了家乡很大的赏赐。在刘邦离别故乡之际,他宣布:“我自裴公起得天下,有唐木易为裴,收复百姓,不为天下。(《高祖传史记》)。所谓“平反”,就是免除赋税和徭役。在农业社会的条件下,税收、税收和服务对农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可想而知,沛县和奉贤县的人都很感激刘邦有。

(文化)轻徭薄赋造福于民 漫谈古代减税政策

其实,减税免税并不只是刘邦的一时兴起,而是汉朝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文综考》记载,汉朝自秦始皇以来目睹了勒索和民生,始终奉行轻佻赋的国策。汉高祖高第时,“法为省所禁,地租被忽视,赋税是五分之一”。十五税是什么概念?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什一税”,即十分之一的税,一直被称为仁政。秦始皇时曾实行过“领半泰之赋”(《赋》),使人民无路可走,不得不造反。

所以汉朝吸取了教训,实行了以民为本的善治。不仅高宗时代,汉惠帝、文帝、景帝也继承了这一政策思想。根据《土地赋》中的记载,景帝时代的地租曾减为“三十税一”。这种政策在整个封建时代都非常罕见。人们怀念“山水之治”,称这个时代为古代繁荣的典范,并非没有道理。

轻佻的傅成为后世政治清明的“标准”,也是由文治所推动的。

国家富裕时减税

唐代杜佑的《通典天商志》概括了古代税收的本质意义。“税是给城郊寺庙、皇帝的供养、百官的粮食,是给士兵和车背心的士兵的。“虽然这个定义从现代角度来看并不正确,但在古代社会有其合理性。那么,减税政策一般什么时候实施呢?每当社会生产相对发达,财富积累充裕时,法院往往会下令临时减税免税。

当秦孝公实行耕田战争的方法时,国家财富积累得非常快。在商鞅的建议下,秦孝公宣布只要能耕种耕地,就免税,“让其耕种,不限多”(《通典·食货义》)。当时秦人耕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形成了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良性循环。

到了汉朝,汉文帝觉得制度化的“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都不足以解渴,于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规定如果“(粟)一岁以上,可以原谅,农民不可租”(《货殖》),意思是国家有一年余粮,百姓可以不交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免一半天下地租,次年大笔一挥,全年免。

隋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采取了比汉朝更开明的政策。隋文帝在位第九年(公元589年)南陈被消灭后,宣布:“故在陈境内,赐十年,其余各州免其年租税”(《子·同治建岁计一》),即陈境内之税免十年,其余隋故地之民免该年之税。陈王朝的旧州包括长江以南和今天重庆以东的所有省份。可见隋朝一口气做出这么大范围的承诺是多么财大气粗。

(文化)轻徭薄赋造福于民 漫谈古代减税政策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的减免税政策已经达到了before/きだよ 0。康熙帝执政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减税免税。无论减税政策持续多久,减税手段的多样性,减税金额的巨大,都堪称一项纪录。

康熙帝曾经总结过自己的减税目的。他在康熙三十二年八月三日的诏书中说:“天下没有宽大处理。”(《清圣父传》(第160卷))他不仅如此说,而且还言而有信,经常下令一省或数省免税一年,或以某年为节点注销以前人民所欠税款,这在为烧公债时已经相当古老了。

康熙50-52年(公元1711-1713年)也做了决定,在三年之内,依次对全国各省进行年度免税,让全世界所有活着的人都能享受到减税的普惠政策。据《清圣父录》记载,虽然这三年农民并没有完全免税,但整体的减免税额也是非常惊人的,总计达3260万两白银。要知道康干盛世,国家财政收入每年大概在三千万到四千万两白银左右。据康熙自述,在他执政的前50年间,共有“十余万元”是从金钱上省下来的(《清圣父实录》,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三日署名)。虽然清朝敢于如此大规模的减税,也有人口增加、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等因素,但国家政策能如此宽松,还是值得称道的。

(文化)轻徭薄赋造福于民 漫谈古代减税政策

立法减税最靠谱

减税其实是国家政策。既然是国策,就需要制度和法治的保障。历代建立了多种税制,但减税制度较轻。这就导致了一个怪圈。王朝刚建国,国力强盛的时候,是轻佻的。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下降和政治弊端的深化,又回到了征收和勒索。

其实老百姓不怕正常的税,就怕苛捐杂税,怕灾年不变的税。因此,为了不使税收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的不良政策,有必要对税收制度进行“修补”,修补制度本身的缺陷。历史上曾有过通过税制改革减税的案例。

唐朝的“两税法”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改革。“两税法”是由唐德宗时代著名的大臣杨炎创立的,其核心含义是改变以前按人头计税的方法,按财产和土地的多少来收税。因为这种税收制度每年夏秋两季收税,所以被称为“两税法”。

这种方式表面上只是改变了征税方式,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征税本质来看,确实对大多数人起到了减免税的作用。

在此之前,只有几亩土地的穷人按照与拥有大片肥沃土地和巨额资产的贵族富人一样的标准纳税,这对人民是非常不公平的。但是朝廷用钱太多,经济负担全部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大量农民失去了田地,但仍要按人均纳税,负担很重;同时,由于唐朝中央控制的削弱,藩镇在税目、税额、截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自主权,税目越来越复杂,百姓越来越困难,而中央财政收入越来越少。

两部税法的出现,从税收层面促进了社会公平,让富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平民和穷人则可以适当减轻税收负担,无疑缓解了社会矛盾。

根据《税法通则》,两部税法实施一年后,朝廷的财政收入从唐代宗时代的每年1200万增加到唐德宗时代的每年3000多万。可以说效果明显。唐德宗之孙唐宪宗之所以能平定藩镇,成就“元和中兴”,与减轻人民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密不可分。

明朝万历年间,张总结推广的“一鞭法”也是一次划时代的税制改革。一鞭法的核心思想类似于两部税法,但在税制思想上更进了一步。根据《史》的说法,鞭笞的方法是“总结一个国家的赋税和服务,计算粮食的数量,把粮食输给官吏,争取一岁,为她养官...学习和成为一个人,收集每英亩的银,并折叠它给官员”。

意思大概是,以前地租、强迫劳动等杂税都是由朝廷统一折价用银子来计算的,百姓只需要交银子,其余的不用交也不用承担其他的税。有什么好处?一是标准明确,人民群众再也不用被各级官员剥削;联系的数量越来越少,减少了各级地方官员的空;第二,解放了人民的强迫劳动负担,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

与皇帝心血来潮般的恩典相比,制度上和法律上的减税无疑更为持久和历史性,不仅改善了当时人民的生活,也逐渐推动了税制思想的演变。因此,明代《张传》也对张作出了公允的历史评价:“张时刻意识到时代的变化,勇于做任何事。上帝的祖先一开始掌权,他们起起落落。不能说他们不干。”

农民交的税越来越少[/s2/]

除了上述的减税形式,清末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减税方式:农业税结构性减税。

清初,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土地税、盐税、关税和杂税。所谓土地税,是指农业税。从清朝建立到1851年,土地税占四税的62%到87%,说明清初是以农业税为主,工商税为辅的税制结构。

但咸丰年间及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南方大量省份因战乱无力纳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为了挽救金融危机,各省开始探索建立厘金制度,即工商税。此外,门户账户的贸易量大幅上升,关税收入也有所增加。

自那以后,清朝的税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总量大幅增加。自1874年以来,税收从过去的3000万两白银迅速增加到4000万两白银,1881年增加到6000多万两,1881年增加到8000多万两。甲午战争后,税收已超过1亿两,1908年达到2.3亿两,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达到惊人的2.9亿两。即使鸦片战争后世界银价翻倍,晚清财政收入也是康乾时期的三倍多。

(文化)轻徭薄赋造福于民 漫谈古代减税政策

如此巨大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利金和关税。两者在所有税目中的比重高达49%,而农业税的比重越来越低。1911年跌至谷底,仅为27%(数据引自邓《晚清税收结构的演变》)。

这种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清廷不得不努力增加收入,以应对军费开支的飙升和巨额战争赔款,特别是《马关条约》向日本支付的2.3亿白银;两者,在当时,清朝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已经转变为现代工商业,商品流通为税收的大幅增加提供了基础。

由于农业税比重下降,清朝放松了农业税的征收。估计清末土地税只占农业总收入的2.52%,可以称之为农业税税率。回顾1766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清朝国力鼎盛时期,当时的农业税税率为5.03%,也就是说农民负担减轻了一半(数据引自周志初《晚清财经研究》)。这种现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一向视“以农换粮”为理所当然的农民眼中,减税免税不仅意味着减轻经济负担,更注重政策背后、寄托于人民的善治。

(文化)轻徭薄赋造福于民 漫谈古代减税政策


标题:(文化)轻徭薄赋造福于民 漫谈古代减税政策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