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0 01:12:02 阅读:

本篇文章3046字,读完约8分钟

自古以来,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毫无疑问被称为“母亲河”的伊通河位于伊通河两岸,从长春堂所在的新立屯,到长春古镇所在的宽城子。伊通河与现代长春城的起源密切相关。那么,伊通河以什么方式滋养和塑造长春市呢?本期长春给大家讲述伊通河和长春市的故事——

正如长江、黄河孕育了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一样,伊通河也孕育了左家山文化。1985年,在伊通河附近的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条石龙,比著名的红山文化玉猪龙更早,被称为“中国第一条玉龙”,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外,汉代东北少数民族政权扶余州的晚期帝都和金代著名的黄龙府农安县也在伊通河畔诞生。此外,沿江还建有许多辽金古城,如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小城子古城。当然,伊通河也孕育了一座富饶美丽的城市——长春。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南关街”

长春伊通河边最早的街道

清朝时长春属于蒙古王公领地。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批批流民从直隶平泉、建昌等地夺取赤峰,绕过柳条门,选择在伊通河西岸与黄瓜谷之间的平地定居,取名“宽城”,俗称“宽城子”。之所以叫“宽城”,可能是因为早期很多居民来自河北省宽城县,也就是当时的宽城邮政,他们用原居住地的名字来称呼这个新家。有学者认为,“宽城”是指由北向南窄、由东向西宽的城镇。无论如何,沿河而建、随河而生的宽城子发展迅速,在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建市。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据文献记载,长春老城由南关街、头道街、四道街组成。推断长春最早的街道应该是沿伊通河的南关街,也就是泉安街,是今天亚泰街的一部分。泉安街东北-西南走向,与其东北街角相连,一条是后来长春最繁华的南街,另一条是向东穿越伊通河的大道,通往省会吉林新立市和长春办事处所在地奉天(今沈阳)。

据记载,宽城子自清代长春垦荒以来,在东北就有著名的马市。直到清末,这个马市还存在,位于泉安街和伊通河之间。推测这里应该是清朝嘉庆元年宽城子建城的地方。泉安街两侧,成为长春人最早的落脚点和聚集地。之后长春老城沿着南街继续向西北扩展。

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在今新立市设立长春办事处。清道光五年(1825年),衙门迁至当时长春堂最大的镇宽城子。当时宽城子已经有了西四道街,五角街和南北街建成了长春老城的骨架,居民2000多人。

“城市不东渡河”

长春市伊通河的保护与限制

宽城子,成为府衙后,一直不叫“长春”,正式叫“长春亭城”,清末简化为“长春”。当时,伊通河在亭城市的东侧流淌,因此被长春人称为“东河”。东大河不仅孕育了长春市,也是城市的天然屏障。清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马莎子农民军攻打长春城时,正巧赶上伊通河上涨的河水,长春城因此免遭战乱之苦。随后,长春人修建的护城河有一半以上使用了伊通河及其支流黄瓜沟。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在过去的百年发展中,伊通河在政府和普通民众眼中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首先是于恒和福安的地理边界。二是城乡分界线。过了东大河,就相当于出城到郊区了。每当长春堂新任命法官或长春知府上任,大部分都是从省会吉林来的,前任首长会带领文武百官到“伊通河南”,即“教营”,以示隆重和尊敬。再加上各行各业的人,可谓“车水马龙,人丁兴旺”。第三,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前100年长春亭城处于黄瓜沟和伊通河形成的三角地带,有意识地向西向北扩张,基本不穿越这条大河。甚至到了清末,似乎还有一条“城不过河东”的规矩。比如在俄罗斯,火车站建在河西岸,而在日本,“满洲铁路附属地”建在西岸,从最早的规划到后来的建立,商业港口也建在西岸的老北部。河东,只有南关桥外的一小部分地区,借助南关桥的便利,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离南门一公里左右的小南岭等等。清朝宣彤二年(1910年),清朝想推行自治,设立三级镇议会。长春自治筹备办公室在界定长春府东边界时,基本以伊通河为界,只包括南岭等小村庄。唯一的例外是济长铁路长春站,建于清末。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它开创了河东城市的建设。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伪满时期,只开发了伊通河东的一部分。这种地域限制对长春市空房的发展直到解放后才完全打破。这种制约虽然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也与人的心理作用有关。伊通河保护了长春,但客观上也成为长春东扩的障碍。所以伊通河是长春人的地理边界,也是心理边界。

因为河东-马平川,你能看到的就是今天的净月区。按照惯例,河边是寺庙的首选。长春最早的关帝庙,东桥附近的龙王庙,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建的长春文庙和学部,都离伊通河很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长春知府王将关帝庙魁星楼迁至文庙前的伊通河边。建成后,王曾夸口说:“下雨时,抚慰徐来,清溪流转,万山倒影。”他也希望长春的学者来这里爬楼梯,俯瞰眼前的山川。“自强不息是干,不被羁绊”,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他还要求学者们“为中国吐气”,这在今天仍然具有进步意义。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沿河修建的工厂

一百年前伊通河的开发利用

河流的输送能力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据史书记载,康熙年间,清朝为jaxa之战做准备,利用伊通河运输粮食等军事物资。虽然河道淤塞,航运能力大大削弱,但仍可用于运输货物。“每当河水暴涨,船只经常来来去去”来运送货物。从长春出发,可以直达吉林、新城、农安。在1915年的《盛京时报》上,有记载说,保安总队某分局局长夜间带人拦截货船,“逮捕十余名货主”,每艘船都要“捐二十只鹤钱”才能通过。结果,托运人起诉了县部门。从这些数字来看,当时货船的数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到了冬天,河水结冰,河水就成了天然的公路,有“整天蜿蜒的粮车”。大量粮食运到长春后,用火车运到其他地方。可以说,伊通河是长春农业赚钱的一条“路”。民国时期,东北边疆使者章太炎也提出了开凿伊通河与东辽河之间运河的宏伟计划。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借助铁路建设,俄日军队开始进入长春,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伊通河。俄罗斯首先沿伊通河在团山堡设置宽城子火车站水源,伊通河开始供应工业用水。后来日本的“满洲铁路”在二道沟地区修建火车站时,也感叹“长春河水很少,火车供水很困难”,于是请了工科博士中岛康介调查水源。中岛经调查认为“只能从伊通河引水到长春站,才能开始供水”。因此,“满铁”火车站的水源也是沿伊通河修建的。清宣彤时期,考虑到取水问题,在伊通河东岸修建了吉长铁路长春站。但由于离河太近,其新建建筑在伊通河泛滥时被淹,建筑内水深超过四尺。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满铁”不仅要求伊通河为站用水,还派工程师在伊通河上游勘察建厂,并成立长春电灯厂。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提倡实业救国,1910年时任吉林省西南路守备道的严,在道台府东侧和伊通河支流头道沟南岸组织了一个商业电灯厂(即小型发电厂),第二年开始发电。这是长春第一家独立的政府办工业企业。到1919年,随着长春人口的增加,头道沟的污染极其严重。上步电灯厂决定搬迁到更容易取水的伊通河西岸,并于1923年1月8日重新开始发电。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除了商埠电灯厂,长春人还在继续探索伊通河的开发利用。1923年7月,“农业毕业生”陈明哲在伊通河上“成功地学习了水磨”,并在长春招募股本成立了水磨面粉公司,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中国“工业的曙光之一”。1930年,长春市组织办公室计划投资20万元铺设水管,成立长春供水公司。其水源位于南岭大佛寺附近,距伊通河仅数百米。

(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无论是清朝还是民国时期,伊通河的洪水都是困扰长春市的一大难题。民国时期治理伊通河呼声很高,但当时的政府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无法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伊通河的治理。尤其是近年来,空的治理力度更是惊人。伊通河彻底化害为利,成为长春人真正的母亲河。


标题:(文化)看伊通河塑造的长春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