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0 07:04:02 阅读:

本篇文章4748字,读完约12分钟

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了“奇妙而神圣的造型——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清画像展”。本次展览展品种类繁多,包括皇帝、皇室、高雅收藏品、旅行音乐、著名大臣、名人、女士和学者的肖像等。

了解明清人物画的人可能会对明清人物画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作品精美,但总觉得画中古人看起来很像,每一幅画都不够印象深刻,容易混淆。这是为什么?

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比较中西人物画的艺术可能会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

中国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古代人物画比中国其他画种产生得更早,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记录了文化发展的重要痕迹。

追溯历史,人物画萌芽很早,古籍记载最早的人物画是先秦时期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都记载在《孔子家语·观周》中:“孔子观明堂,见四门,有困窘之容,有谋反之象,但各有善恶之形,有兴废之戒。”可惜考古学家没有发现这幅壁画,缺乏实物证据。

那么,现存最早的人物画是什么时候?

现存最早的人物画是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1937年长沙子弹图书馆一号楚墓出土的人物玉龙帛画和1949年长沙陈家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这两件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战国时期的人物画风格。

《人民御龙帛画》描绘的是一个男子手持宝剑和御龙侧身而立,飘带随风飘动,显示出他的崇高风范和行旅动感。《龙凤帛画》描绘了一位贵族妇女双手合十,站直祈祷。她穿着长袖长袍,留着长发,神态虔诚。两幅丝绸画风格相对统一,绘画技法简单。作品都是用墨线竖立起来的,有几个颜色画平后略显脏污。在构图上,人物都位于画面中央,形象简洁,强调面部描写,具有早期肖像画的特点。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叙述性增强和丰富的细节

在艺术空之前的繁荣的魏晋时期,人物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叙事性越来越强。这时出现了一部巨作,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巨作《洛神赋图》,描绘了曹植与洛水女神的爱情故事,最终因人们的神祗方式不同而分离。画面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男主角反复出现,罗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既刻画了她婀娜多姿的体态,又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表现出她想要来回的矛盾心理。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至于唐代,各种艺术文化的发展继续蓬勃发展,人物画不仅保留了魏晋的叙事,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宫廷画家颜的绘画是唐代人物画的代表作品。线条强烈,色彩淡雅稳重,人物形象生动,是非常珍贵的史料。画中唐太宗端庄善良,生命力突出,身材魁梧,盘腿坐在台阶上,表现出君主的气度。鲁东赞身着窄袖吐蕃民族服装,饰有花卉图案,礼节性地向唐太宗进贡。该画描绘了唐太宗与藏族使者卢东赞相遇的场景,也从侧面反映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尽管有这部优秀的作品,唐朝仍然不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是五代。五代人物画技艺高超,画面辉煌细腻。例如,宫廷画家顾的《韩熙载夜宴图》分为听乐、赏舞、歇息、奏乐、宴饮五个部分。整个画面就像一个连环画,每一节都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独立的章节,使得整卷统一而宏大。这幅画是画家在南唐后主李煜的指使下,于夜间来到韩熙载家,通过记目记心,在汉服举行家宴的全过程。所以这部作品也被称为“间谍画”。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画面最出彩的部分是,画家不仅画出了宴席的整个场景,还表现出韩熙载在宴席期间始终郁郁寡欢、郁郁寡欢的状态。其实韩熙载用这种放荡不羁的态度来掩饰逃避政治危机的目的,用抑郁来保护自己,其实内心是真的抑郁。画家通过一幅画表达了许多“内心的戏剧”。它也显示了艺术家在刻画人物时生动的笔触,将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

南宋时期,开启了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人物画,绘画方法由设色转向水墨,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比如南宋画家梁楷,自称“梁疯子”,表现出逍遥自在的人格。他的名作《泼墨仙图》用几笔描绘了神仙的模样。仙女穿着宽袍大袖,醉步纯朴无邪。画家用简洁的笔墨和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仙女的形象。梁凯的艺术创作是最真实的自我写照,充满了酒和奔放。这时候画家对相似性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人体的比例无关紧要。反而五官扭曲拥挤,表现出独特的气质。与此同时,在西方,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迪·邦东以简洁、纯粹、简单而有力的方式探索了一种细致而深邃的空视角。乔托的《悼念基督》和梁凯的《墨仙图》是创作时间相近的宗教作品。因为中国古代对“像”的要求比“像”高,所以两幅画的效果完全不同。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元代,由于社会政治和审美潮流的影响,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人物画。

人物画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独特的时代文化,这给我们展示了丰富的艺术文化。

隔海相望,看着此时西方人物画的发展,笼罩在一片黑暗的阴霾之中。西方黑暗的中世纪(476-1453)直到中国明朝才结束。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的绘画和理论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世界。

直到文艺复兴的出现,一切都发生了逆转。

西方超过了东方

美术领域的跌宕起伏、传承变异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新的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以及日益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成为绘画风格创新和题材内容变化的动力。

黑暗的中世纪之后,西方随着人物画的迅速发展迎来了文艺复兴,诞生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众多艺术家。当伟大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在17世纪创作时,光线的使用使西方人物画显得更加写实,具有强烈而生动的“明暗对比”和空.的透视效果这时,人物画在写实性和艺术性上逐渐超越了中国人物画。

此时回看中国,是明清,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了人物画的变革。统治阶级不断受到内忧外患的挑战,以资本主义萌芽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事物开始诞生。因此,明清人物画也在整体的沉寂与停滞中呈现进步与发展。

随着国家的主动或被动开放,明清时期的东方传统画家也开始接触西方绘画技法,逐渐使人物画变得立体。明清时期,这种绘画手法被称为“凹凸法”。以明代画家曾鲸为例,他吸收了西方绘画强调解剖结构和立体效果的优点,坚持以国画笔墨为主要造型手段,用淡墨染脸凹凸,层层晕染,表达对立体的理解。这种用墨水染在人脸上,凹凸法的人像和音乐画,一时流行起来。他还画过董其昌、陈继儒、项、王世民等名人的肖像,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技法。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但国画肖像的写实性总是不如油画,甚至因为明清画家运用了“凹凸法”和当时的审美一致性,画中人物显得极为相似。我们可以以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清代画家胡干的名作《吴中七老图》为例。画中有七位苏州名绅。从图片上看,人物轮廓用细线勾勒,他们的脸被白色和赭色涂抹,以创造三维效果。服装图案采用白描手法表现,不晕染,线条工整、流畅、圆润。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虽然画面很美,五官刻画得很细致,但是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所强调的礼仪,甚至日常的衣服和帽子都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含义。图中七位苏州士族名人都穿着白袍,象征着他们的文人气质,古代人物画更注重对服饰的描写,而不是对五官的描写。乍一看,七老在着装审美上的一致性,让画面依然有一人重复七次的错觉。

晚清时期,当代西方画家的写实技巧甚至优于不成熟的相机。他们甚至不满足于超现实技术带来的荣誉,而是开始追求生活的艺术再现。因此,许多基础扎实、风格各异的世界知名艺术家,如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梵高、毕加索等。,出现了,明清画家的艺术表现就逊色多了。

中国绘画追求相似而不是相似

也许唐宋的艺术各有特色,但似乎是明清时期的通病。为什么明清同期的西方人物画看起来比中国人物画更有风格的独特和韵味的不同,能更好的刻画人物不同的外貌和精神品质?

是什么原因导致传统人物画形成固定套路,写实性低,相似性高?

在创作技法上,国画讲究境界,国画理论要求形似大于神似。中国人物画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对人物画影响很大。“以形式写精神”表明,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首先要追求内在精神本质的相似性,然后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性。这种艺术处理对中国画的写实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国画画家当学徒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大概就是“一个外教创作的心源”。这就是中国画家的“武林秘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绘画时,非常注重主观情感和意识的表达,而不太注重“写实”,形成了“有意先写”、“有答案”的现象。在传统人物画中,基本上我们并不重视对一个人的“形”的完美雕刻,因为画家认为“形似”远胜于“神似”。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相传唐代大画家曾请韩干、为他的女婿赵画像,画的,大家都觉得不错,郭子仪也觉得都是名家写的,就挂在家里想对比一下哪个好。一天,当他的女儿回家时,郭子仪问她这两幅画的优点。他女儿仔细研究过,就是说了之后画的。原因是前画只有“像”,“空得到了赵郎的样子”,而后画可以有赵郎的“气质和微笑姿势”。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人们也欣赏相似而不仅仅是追求相似。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对中国画家来说,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不是为了修复,也不是为了谋生。在他们看来,无论画什么,还是“工匠”,坚持“形似”,都是骄傲和不屑的。

另外,国画构图不受焦点透视的约束,灵活自由。经常采用分散透视法,使视野更开阔,突破了时间和空.的限制

中国画注重通过笔墨的味道来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历代大多提倡“同中有异”的境界。在构图上,画家喜欢留白,除了少数人像,人物往往只是画面的一小部分。使用互补的墨水和可更换的笔,达到虚实相生的画面效果,给观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空间。

另一方面,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一直以解剖学、透视学等科学理论基础为指导,“相似性”是西方画家的基本功。后来,我们甚至通过黑盒更细致地观察事物,“力求完美”,“从一个图像到另一个图像寻找图像”。

创作就是创造绘画风格

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中国古代绘画仍然使用毛笔和宣纸或丝绸进行绘画,墨水是绘画颜料的媒介。毛笔锋利、圆润、灵活,让画家更加注重线条的发展。线条的缺点是很难产生足够的立体感来表现人物的五官,所以很难画出图像。

一旦笔墨落在宣纸上,就没有涂改的可能。绘画材料的特殊性提高了绘画技法的难度,使得画家在造型时无法进行修改。

在造型上,传统画家大多是仔细观察绘画对象的外貌,然后回到画院或书房,根据对方的要求或自己的主观想法在宣纸上绘画,再将绘画与诗歌、书籍、印章结合起来,增加画面的意境。

西方人物画更注重写生。他们会主动为自己心中的一个想法请模特,并邀请她们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以便仔细观察。即使他们为雇主画肖像,他们也一定会请他们当模特。

绘画时用平面油画笔、油画或木板作画,油画颜料作为绘画的媒介,一直沿用至今。他们使用更丰富的绘画材料,将颜料一层一层地推到画布上,反复修改,仔细推敲,以表现客观物体或独特艺术形象的真实状态。

达芬奇、拉斐尔、门塞尔、伦勃朗等画家。使用辅助线来精确定位五官的位置,并仔细寻找每个模型的细微差别。大师级的素描艺术家Mencer,力求从多方面反映现实生活。他造型严谨,解剖清晰,笔法浑厚传神。画人像的时候会把重点放在人物的头部,构图饱满,描写精准细腻,影响了后来很多画家。

可以看出,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西传统人物画有着各自的特点,包括绘画理念和绘画风格的差异。中国古代人在不断探索如何用丹青来表现更“神似”的人,而西方画家则是通过科学的解剖和画布上的透视探索,将“形似”作为最扎实的基本功。西方人像比中国传统人像“更像”。

在这个快速信息化建设的时代,在这个中西艺术相互交流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中西绘画也在走向融合的道路。徐悲鸿等人从法国回国后,试图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相结合。他们还在中国画中画了更多的写实人物,这在西方绘画中既有透视关系,又有明暗关系。徐悲鸿第二次进入北平艺术学院(中央美院前身)后,也开始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

(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人物画未来会如何发展?画家蒋曾说:“不抄古人,不学时尚,面向生活,融汇中西。”这不仅是艺术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艺术进步的必由之路。

标题:(文化)东西方人物画:形神相似之辨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