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文化)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0 15:32:02 阅读:

本篇文章2670字,读完约7分钟

在古代绘画中,反映劳动场景的题材多以农耕为主,这与以农耕为主的古代民族特色密不可分。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耕、养蚕、纺织,甚至捕鱼。

其中《耕织图》以绘画和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农耕和桑葚劳动的过程,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完整的男耕女织图”。宋代,从简化到系统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事地图体系,达到了通过图像普及农业技术的高峰。

最早的《耕种图》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耕织图”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单采桑像青铜器。而劳动场景题材在后汉画像砖中更为常见。四川仿石砖是代表,大多描绘现实生活。除了车马之旅、老师讲课、宴饮跳舞等场景外。,也有一些反映封建庄园农业生活的画面,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伊射丰收》的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图《伊射丰收》和右图《荷花池》下半部分是丰收画面,描绘的是六个农民面朝右,三个人弯腰收割,最左边的一个人扛着担子,右边的两个人互望着,用力挥舞着农具。

(文化)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在同类型的作品中,北宋的《顺子种砖雕》也是经典之作。砖为长方形,砖面呈凹形,凿成门形,上面刻有“顺子”二字。《顺子耕》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砖雕图片中的空,鸟儿在天空飞翔。两头大象和三只小象在犁地,而顺子在后面鞭打和播种。

明朝朝廷的《耕图》传到了日本

“耕织”作为一个绘画题材,起源于宋代,是中国古代为了说服农民教桑、男耕女织而详细记载耕织和蚕织的一系列地图。由于其对工人种地、织蚕场景的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以及详细的制作过程,图文结合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模仿操作的范例。因此,它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普及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

(文化)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出现了系统描绘农耕与蚕桑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据南宋李新传《建炎以来年谱》记载,宋高宗曾说:“我见禁蚕业难知五谷。先人是先人的时候,燕春阁两个壁画农家院的养蚕织布都很细致。”南宋时,王应麟的《难学文姬》也说,北宋“仁宗保元初(1038-1040年),农民在延春亭耕种织布”。学者王日前表示,据了解,北宋燕春阁以农家耕织为特色的系列壁画,是我国最早的宫廷“耕织图”,可惜这种图已不复存在。

(文化)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故宫博物院的作家李源在官方网站上写道,《耕图》是南宋时期最早的一套完整的农业和桑树生产图像资料,是娄玥绘制的。楼焕在时期任钱(今浙江临安市)县令时,深切感受到农民和蚕妇的艰辛,即写了两幅农事图和两首织布诗,描写农事和桑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可惜原著早就没了。楼玥的孙子楼弘和楼深是作为石雕流传后世的,王刚的木雕是南宋临摹的。然而,自宋代以来,关于这本书的记载很少,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宋刘松年编的《耕织图》和元代石成写的《耕织图》共45幅。明初编辑的《永乐大典》曾收《耕织图》,也已失传。明代有一件宋代刻的仿制品,失传了。但是日本延保四年(1676年),京都的基诺永南用这个版本复制了它。今天基诺永南的《耕田图》是楼月的《耕田图》的代表。

(文化)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根据王的研究现实,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也有两卷《耕织图》,这是由日本人“四川晴弘”所写

这说明早在15世纪末(明朝中叶),中国古代宫廷的耕织图就已经传到了日本。

“皇家农耕编织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主题

“耕织图”在不同的历史朝代有不同的版本。宋代主要有楼月版、翰林院版、宫廷画师刘松年版、梁楷版;元代有版和杨版。明代有匡伯版、宋宗禄版、仇英版。清代以皇家“耕织图”为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帝国的“耕织图”问世,起草人有焦秉珍、冷梅、陈美、何太清、曾季枫、郝子牙、吴嘉佑等。历代“耕织图”的“蚕织图”部分,多达24幅,有的16幅,有的单幅。例如,仇英绘制的“宫蚕图”就是一幅长卷。从南宋的楼月版到清代的焦秉贞版,《蚕织图》的数量和内容有增有减,有题诗有无题诗,图前图后的顺序也不一样,画风反映的时代也不一样。

(文化)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清康熙皇帝焦秉贞的画《御制耕织图》,又名《裴文中耕织图》,不分卷。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库,蚕桑生产从浴丝到割丝的具体操作过程。每幅画都配有一首康熙皇帝题写的七字诗,表达他对农民和织布妇女贫困生活的感受。

此外,(雍亲王饰)扮成麦田里的农夫,在《胤禛耕织图册·集三十页》中带领百姓收割。这幅画用笔精确,色彩优雅,人物形象生动,生动地描绘了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场景。

“捣实”或很早就成为固定图像模式

类似“耕织图”的“捣练”主题与古人相同。目前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捣练图》是12世纪初的摹本,其始祖的作者是8世纪中叶的唐朝画家张宣。大约在12世纪和13世纪初,宋朝的金章宗在现藏于波斯顿的画上题词“天水仿张宣篆图”。这部《刀莲图》描绘了12个人物,根据他们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段,四个宫廷妇女用木杵和石砧锤打练习。第二段,两个女人在缝衣服。第三段,一个丫鬟在照看一盆炭火熨衣服。第四段,四个女的在熨衣服打东西,一个女生在训下玩。

(文化)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所谓“刀练”,又称“易道”,是古代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蚕丝制成丝后,需要去除丝胶蛋白,进行精制。汉代前后,捣固法作为一种新的炼制技术出现了。原本捣固只是一个劳动过程,却逐渐被赋予了诗意。

据张彦远《唐代历代名画志》记载,早在唐代张玄之前几百年,东晋南朝画家张默、陆探微、刘洋都画过“易道图”或“刀莲图”,可惜今天已经不存在了。然而,一幅描绘初唐“刀连”景象的图画,比张炫的时代早了约50年,却幸运地活了下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刀连图”的早期范例。

2005年,Xi文物工作者在长安县兴教寺旧址发现了一个石槽。石槽的两边刻有一条线。因为太监的形象,展现了宫廷女性“打骂练”的场景。两个刻有线条的“捣”画是横长的形式,有点像手卷。照片中央是铁砧上围着木杵的女人。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黄晓峰认为,无论是石雕、人像砖还是卷轴画,在展示正在练习的女性时,姿势和角度都有一些相似之处。“更有可能的是,‘训练’很早就成为了一种固定的形象模式,是一种广为人知的表达方式。一看到这种姿势的女人,大家就明白是表演训练了。”

根据《收藏周刊》记者收集的资料对比,可以说,在传统人物画的发展中,张轩的《刀莲图》是较早选择工作场景作为绘画题材的经典之作。唐代丝织业十分发达,妇女大量从事丝织工作,妇女的丝织生活漫长而乏味。唐代宫廷画家张宣十分关注丝织生活。他也深刻理解女性的丝织生活,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美化了他画中的劳动妇女。

除上述著作外,还有描绘农业劳动的经典著作,如北宋王的《纺车图》、南宋的《乡村医生图》、明代周琛的《渔乐图》、明代戴晋的《渔父图》。(梁)


标题:(文化)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