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1 17:56:01 阅读:

本篇文章4025字,读完约10分钟

苏通

著名作家童,原名,1963年生于苏州。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代表作有《园艺》、《粉红》、《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河岸》、《黄鸟》等。

童年的经历和想法

他最大的财富是写作

前不久,苏童因《麦当娜的生意》获天津第18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今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小说集》。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又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因为9岁缺课,患有肾炎,苏童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在二姐的影响下,他爱上了文学,童年的所见所闻所想成为他写作的最大秘密和财富。1987年,苏童因出版《1934年的逃亡》而成名。他善于将天真敏感的童年视角与千变万化的世界结合起来。短篇小说尤其富含黄金。作家格非曾评论说:“毫无疑问,苏童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师和集大成者,代表了短篇小说的最高境界。”莫言还说:“我觉得苏童对女性的掌握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有些作家确实需要天赋。他对女性微妙情感的准确把握是我力所不及的。”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1988年出版的《妻妾成群》。2018年《妻妾成群》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茉莉花开》改编自他的《女人的生活》;《大洪米店》改编自他的《米》;他的《粉红女郎》分别由和李搬上银幕...可能是因为这些作品,苏童被贴上了“最懂女人,写女人写得最好的男作家”的标签,让他感到有些不解。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有一次在一次“全国书展”上,一位读者对正在签售的苏童说:“你不应该只是出来签个名。我是你的读者,但看到你我感到很失望!”这让苏童后来避免了签书。但是,他也明白,他不应该为这种失望负责。“如果我是梨树,别人把我当桃树,我也不能怪自己。”直到现在,他依然没有微博,没有微信官方账号,很少参加活动,习惯用作品与读者交流。他就像一个安静的农民,安静地耕种土地,深入挖掘文学的人性、心灵和情感。他用温暖的目光看着这个复杂的世界。而另一些人则刻意把简单复杂化,追求犀利、深刻、有力,他在简单的叙述中还原了古朴的故事,内容丰富,有着制造快乐却不笑,制造痛苦却不哭的感觉,表现出复杂的人性,传达出一种说不出的心理体验。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经典文本的意义必须大于故事

大于时间和历史,值得再读

记者:《妻妾成群》《米》《我的仕途》中的宋濂、、三位主人公的命运令人印象深刻。你在创作之初就预设了结局吗?

苏童:我可能在写作的时候就预测到了小说的结局,但是预测往往是无效的。很多作家都有这种感觉,以为自己手里握着缰绳,其实小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孕育和放牧。小说越长越大,会变成一匹野马,失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个时候,你的期望可能会被证明是脆弱的,所以你应该放弃它们。这三部作品都是我少年时期的作品,其中三位主角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归宿,但我觉得最后都去了自己选择的地方。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记者:你们故事的年代和背景往往离现代社会很远。比如《妻妾成群》就是一夫多妻制下的故事;《米》讲的是一个男人在米店的故事。《我的皇帝一生》是皇帝的故事……你认为这些经典文本对年轻读者有什么现实意义?

苏童:让作品经典是所有作家的梦想。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不敢轻易把我的作品归为经典。如果是经典,其文本意义一定大于故事本身、时间和历史,所以值得再读一遍。我无意阐述我的作品,但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在广大多样的读者怀抱中拥有这样一种力量,那就是自我拓展和自我深化的力量。

记者:你会创作符合社会热点的话题吗?

苏童:在我最近的作品中,大部分时间空都是当下的现实社会,但我不太关心它是否是一个热点。我关心的是,我辛辛苦苦表现出来的一切,是否是我们的“真实情况”和“真实问题”,是否触动了人心的秘密和褶皱。

记者:你的很多作品都被拍成电视剧了。你觉得你作品的电影改编怎么样?

苏童:我很高兴我的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但是写小说和写剧本是两种创作。除了小说文本本身的逻辑之外,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影视改编的可行性,因为我觉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考虑。作家的小说给导演或制片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猜其中一个原因是,小说比起剧本,对“隐藏”的生活和人心的描写更多,而不是默认。正是一些隐藏的阴影点亮并点燃了彼此的激情,从而导致了这些合作。小说和电影的理想结合通常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中年人直接面对生活的态度是世故的

但比年轻人更经得起推敲

记者:据说你擅长刻画女性角色。如何看待「最擅长写女性的男作家」的评价?

苏童:我从来没有刻意写有魅力的女人,而是写有麻烦的女人。比如我写《虞姬》的那一年,刚开始想讲故事,就写了这部作品。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作品。没想过刻画女性,只觉得是一个一夫多妻的故事。因为这些作品,“会写的女人”似乎是我写作的某种象征,让我觉得幸运,又有点迷茫。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件事我值得这么多关注,因为我才写了四部中篇小说。另一方面,总是女性,可惜没人说─ ─中篇小说那么多,只有四篇是专门写女性的。其实从影视剧的传播和观众的阅读习惯来看,无论男女都更喜欢看女性题材。我不相信一个男作家写女性不好是很自然的。在我们的文学史上,95%以上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是由男性作家创造的。说实话,我并不认为这是斯里兰卡人民的责任。我觉得我瘦弱的肩膀承受不了我想象中那么大的文学缺陷。我刚试过。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记者: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写短篇小说?

苏童:可能是因为最近的小说里有“中年人”。中年人面对生活的态度是世故的,但比年轻人经得起推敲。当然,世故不是我的追求。所有的写作最后都是一样的。我们必须用最老练的眼光去寻找最纯粹的世界。麦当娜的生意是针对世俗的,广告公司,简·玛丽和庞德是生活中的场景和所有的人。我觉得自己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没有什么天赋,就是喜欢就心甘情愿的投入。在短篇小说写作中,有时我的目标是野心。我曾经祈祷自己的野心成功,现在觉得好笑,不是因为野心消失了,而是因为自尊挡住了病态的狂热。这种自尊是孤独的人意识到后的自尊。孤独的人不应该站在公众面前,虽然他们唱着自己的孤独的歌,这可能会征服其他孤独的人。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有很强的处理小说的自主意识。他希望在小说的每一个部分都打上特别的记号,用自己的方式组织好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对话,然后按照自己的审美态度去建造小说之家。这一切都需要孤独者的勇气和智慧。作者独自一人骄傲地坐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而读者则好奇地看着房子外面。我觉得这是一种艺术效果,通过分离来吸引读者。小说是灵魂的背光。你给作品注入一部分灵魂,让它有你的血肉,也有艺术的高度。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询问严肃文学的发展方向

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内心深处

记者:《妻妾成群》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从你作者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女性发生了哪些变化?

苏童:这是个大问题。中国太大了。从大城市到偏远农村,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女性差异太大。中国女性没有同质的侧面,很容易描述。作家总是创造人物。角色是男是女并不那么重要。所谓对中国女性的描写,不是任何一个作家都能独立完成的。大家都是瞎子。但是,每个人的愿望其实都是一样的。女人是母亲的性别,也是你妻子、女儿、姐姐、妹妹的性别。这个性别什么时候不会特别标注,什么时候是文明时代?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记者:现在很多作家都是通过微博或者微信官方账号与读者交流。不久前,莫言还开通了微信官方账号。你似乎两者都没有。你怎么看待作家和读者的关系?

苏童:我一直认为作家应该发光,但光只有路灯那么大那么亮。任何时候,路灯都在等着读者路过,默默呼唤。读者可能是路人,在灯光下呆一会儿,就打个电话;可能是季风,这个季节属于你,下个季节吹给别人;但是,也有可能一个读者会在你的光芒下流连一生,与你有某种默契和神秘的接触,彼此长谈、质疑、碰撞。作家和读者之间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你以为你是谁,读者是谁?在业务的压力下,一切都很容易变形,我们经常会错位这种关系。小说家在认为自己是高音的时候,通常会把读者当成某种耳朵,这是对读者的不公平和不尊重。面对市场,大家往往无所适从。就我的理想而言,我最好是一盏无声的路灯,用一小片光召唤和陪伴读者。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记者:经历过文学现代人的你,如何看待近年来文学生态的变化?

苏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永远是一部一字不差的特殊作品,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另一方面,文学还是一个名利场,只是规则和程序变了,聚会还是很多,只是聚会的内容、地点、嘉宾、酒水、服装都变了。这很新奇,但很难参加聚会。我喜欢人群,但更多时候我喜欢安静。归根结底,对任何作家都是一样的。事实上,他的生活方式正在塑造他的公众形象。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记者:现在很多人的日常阅读多是手机上碎片化的内容。你认为严肃的文学创作会何去何从?

苏童:现在这个时代,打开手机就能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各种社交热点往往来自各种新媒体和自媒体,即时的社交和生活问题。一条微博,一个朋友圈,可以有效传播,不需要用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文学创作本身是另一种自媒体,但对差异的追求不是它的追求。文学越严肃,任务就越艰巨。要找到核心问题,首先修复问题,然后尝试打开它。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针对当下,还需要一代一代的保留和拷问,其答案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文学是沉淀和思考的艺术。任何时候都有大浪。作家就是那种等待大浪淘沙的人。就算抓到泡沫,也一定是典型的泡沫。要问严肃文学往哪里走,只有一个地方可去,深入人心。文学很伟大。无论你是否接近文学,无论是文学热的时代还是文学冷落的时代,它的伟大与票房或读者的年龄结构无关。请允许我发展一下克尔凯郭尔的话:文学的伟大不在于引领时代前进,而在于盘点反思,指出时代和人的损失。

(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记者:你会和年轻人分享什么样的体验?

苏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你得不到一个广阔的世界。你只能得到一条街,一个村庄,几栋房子,甚至一个屋顶。你需要用到的恰恰是这些东西。这是你文学的基础。不要小看。它可以扩张,可以成长,可以成长。


标题:(文化)苏童: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