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那个 “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文化)那个 “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3 12:48:02 阅读:

本篇文章2408字,读完约6分钟

《重读80年代》对活跃在80年代的王蒙、韩少功、史铁生、王安忆、莫言、余华、苏童等十位重要作家进行了点评,以宏大的视野和重要的视角给人以更广阔、更重要的启示。

-编辑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人们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通宵谈论文学的时代。是一个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喝啤酒,通宵看电影视频,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像“爱人”一样“滚”路的时代...

著名编辑朱伟在他的新书《重读80年代》《前言》中写的这段话,悄悄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在那个“通宵谈文学”的年代,我和朱是大概念意义上的同事,他是中国作协下属的《人民文学》杂志的编辑,我是中国作协下属的《文学报》的编辑;他在农业展览馆位于李楠的文联大厦五楼工作,我在六楼工作;他忙着拉优秀作家的原创好稿,我紧随其后整理与这些好稿相关的理论文章。90年代,我们分道扬镳,没有交集;只是山不回头,到了新世纪,就成了大概念意义上的同事。他在三联书店编辑三联生活周刊,我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虽然很少有交集,但在我心里,总是有点莫名其妙的亲昵;现在,朱伟已经名利双收,坐在书房里看书写字,我对他的生活充满期待,所以我不得不在业余时间读他的新书《重读八十年代》……而且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的脑海里有时会闪现过去的时光,有时会闪现一些对当下的思考。

(文化)那个 “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朱伟的新书叫《重读八十年代》。仔细对比标题和内容,似乎有点“大”。但这里的“大”字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虽然活跃于80年代的王蒙、韩少功、史铁生、王安忆、莫言、余华、苏童等十位重要作家在全书中被一一点评,但在过去的十年中,显然有十多位重要作家值得一写。换句话说,可以说这十位作家很重要,但仅凭他们不足以全面概括八十年代;第二,朱伟在本书中虽然只评论了以上十位重要作家,但涉及的作品却有50多部,很多不是80年代的,大部分作家的重要作品几乎被抹杀。有鉴于此,这样一个双重意义上的“大”虽然是“大”,但也不能称之为“虚”:第一种意义上的“大”,朱伟留给我们的是充分的想象和期待:我们什么时候还能读到这部作品的姊妹篇?从而拼接成一个更完整的八十年代;“大”的第二个意思可以用“重”来形容。通过朱伟的描写和速写,我们发现以上十位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虽然大多开始于80年代,但他们的重磅作品大多出现在80年代以后。所以,我们应该有理由想象:80年代在这一代作家的写作生涯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文化)那个 “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周边,我们回到《重读80年代》的文本。读这25万字的《作家论》,第一个想到的感觉就是朱伟读了这么多。《重读80年代》涉及的50多部作品,我还没算过总字数,但绝对比25万字的评论多十倍以上。不仅是大量的阅读,更是一种“真正的重读”,一种“真正的细读”。没有这两个“真”,朱伟不可能写出如此个性迥异的作品。之所以特别强调这种第一感觉,是因为有些评论文比较戏谑严肃,但是看完之后,真的让人怀疑他们的批评者是不是“真的”看完了原著,仔细阅读了原著。

(文化)那个 “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如果说我的“第一感觉”还是“外围”理论,那么我的第二感觉就是,正是朱伟自身真实的阅读体验构成了这个“作家论”的主体。无论哪个作家对哪些作品的具体评论,基本上没有什么“精深的国学”或者“广博的西学”式的引语,有的只是个人经历,是基于作品和作者自己在认真阅读作品后的发展。当然,我不会简单到一概而论反对引用经典,只是觉得:第一,无论“经典”还是“经典”和“引语”是否准确,“证据”是否恰当,对作品的细读和体会应该永远是研究和批判作家作品的基本前提。用一两个所谓的时尚理论来设定所有作品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炫学”,不如说是为了“学”。其次,我一直有一种固执的,或许是偏执的理解:除了那些引用经典来证明或推导某些理论和规律所必须的学术理论,那些能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说得清楚透彻的人,尤其是那些理解得好的人,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大学的质疑和高境界。以《莫言:在深海中大声而沉重地呼吸》为例。从著名的透明胡萝卜到长青蛙,莫言的重要小说都被省略了。在众多的作家作品研究中,莫言的研究最容易炫耀“引经据典”的手法,从“现代”到“后现代”,从“叙事学”到“叙事学”,然而朱伟的专著却没有引语,有的是他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只是偶尔一句诸如“这条路,我们称自己为‘纯文学’”之类的总结,看似是个数字,实则是轻举的意味。

(文化)那个 “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在《重读八十年代》中,朱伟说,作家评论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参与感。不时会有“我”的行为和痕迹出现在这个作家的理论里,或者向作家们征集稿件,或者和他们一起吃饭,或者听音乐看比赛直播……虽然这样的话不多,但是很有场景感和动感。这是朱伟作为优秀编辑的独特优势,也是他的独特优势,无形中衬托出两个巨大而重要的汉字——时代。具体来说,题目《重读80年代》中的“8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文化)那个 “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关于“八十年代”,文卓在开头引用了一段朱伟对这个时代的文学和形象的描述,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几句朱伟对这个时代的描述:

八十年代的记忆里充满了绿凤凰自行车的印象。我骑着它,就在阜成门外找钱,在即门桥找李陵,然后在北大找陈平原。这辆自行车陪伴了我整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送儿子去补习班,在楼下停了下来,最后被偷了。

那些只是一些年轻而难忘的日子。

坦率地说,我不知道今天的读者会从朱伟的这两段文字中读到什么。作为一个与朱伟有着相似经历的实践者,我对那个时代仍有着深厚的感情,即空的文学热情高涨,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艺术讨论同样活跃...这就造成了一些批评家对80年代文学的误判。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在某个时代的氛围和文学成就的水平之间画出某个符号,但时代和文学之间总是有着各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总是客观存在的,不会被人们的意志所转移,无论你是愿意正视它,还是选择回避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伟的《重读80年代》,除了他自己的写作特点之外,从另一个宏大的视野和重要的视角给了我们更广阔、更重要的启示。

(文化)那个 “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标题:(文化)那个 “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