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7 15:56:01 阅读:

本篇文章2659字,读完约7分钟

盛夏的太阳如火。从三伏天开始,上海进入了“蒸笼”模式,夏天的蝉鸣鸟似乎在诉说炎热的夏天。“夏天的风景,但是在六月。火飘,炎猛。”古人对仲夏的感受被写进诗里。在古代,没有空谐波电风扇。古人是如何在炎炎夏日乘凉的?与现代相比,他们有哪些独特的散热方式?

古人优雅地表达了“热”

气象上,35℃以上的温度可以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温度超过35℃,可以称为“高温热浪”天气。那么,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温度有多高呢?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气温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气温最高,达到惊人的44.4℃。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也被称为历史上最热的夏天。1942年和1999年夏季,华北出现两次极端高温记录,分别为42.6℃和42.2℃,但均比乾隆八年最热天气低2℃。

(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古代有多热?文人对热的感受和享受凉爽的方式都记录在诗歌中。韩愈曾经写过一本书《郑群的礼物》,他在《从五月开始,天昏地暗,湿漉漉的,如坐在深深的蒸笼里》这句话里把夏天的炎热比作炭窑和蒸笼。在《苦辣之旅》中,唐代王干把高温环境比作一个大火炉:“朱荣从南方来鞭火龙,火旗的火焰把天空烧红了。正午日月轮不能凝,万国如洪水炉。”

(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面对酷暑,宋代戴复古感慨良多,一口气写出了“五大节”,其中“天地有大窑,六月炭熟”,把高温环境比作烧瓷砖的窑。唐朝的樊登在六月写道:“六月的夏天,我的身体又热又出汗”;宋代戴复古觉得“田里的水沸如汤,背上的汗溅”。古代人用“雨”、“溅”、“浆”、“流”来形容人在热天出汗的状态,形象生动。

白居易在《凉夏》中写了“心平气和,性凉”的经历。“何必呢,坐在医院里。我们面前什么都没有,窗下有微风。热量从心里散发是安静的,凉爽的是房间空.这个时候,很难保护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全诗讲的是乘凉,从自家的庭院亭到附近的水榭,一切都成了乘凉的最佳去处。唐代诗人韦庄在《夏夜》中说:“移书榻于水边,乘凉夜。明星担心白天热,一暴露就觉得香。青蛙吹气呼吸,蜘蛛发光发光。正气秋星赋,西墙下通经。”在一个炎热的夏夜,我脱下衣服乘凉,却感觉天上繁星闪烁,荷花芬芳,蛙鸣。在古人眼里,自然是凉的。

(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夏季有趣和凉爽的活动

“亲水”是现代人的夏季选择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人有许多夏季娱乐活动来缓解夏季炎热。

古代南方人是最亲水的民族,比如明清时期的苏州人,喜欢享受清凉的水。清代,的陆谈“乘凉”:“乘凉即乘凉”。或泊虚门万年桥口,或渡洋边,或隔林宫梵水窗冰榭,恣意流连……”南宋吴《梦》卷四“六月”记载,六月初六,临安(今杭州)人有在西湖边集体乘凉的习俗:“此为湖中船屋,俱废。”

唐代,刘禹锡喜欢在亲水的地方乘凉。他写道:“千竹树数荷红,水亭空凉。琥珀红有漏酒嫌疑,水晶窗帘更通风。”宋秦观曰:“方菲安歇何恨?夏木美。”可见对于古人来说,有水的地方就有微风,有树的地方就有树荫,是个乘凉的好地方。

过三伏天也是古人的习惯。宋代诗人苏东坡在《西湖夜话》中这样描述:“刘仆水无边,荷花夜开。”到了明朝,盛夏赏莲之风在苏州风起云涌,超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6月24日作为荷花的生日,这是乘船欣赏荷花最壮观的一天。

古人热爱自然,尤其喜欢在夏天的自然景观中玩耍。明代李时珍说,钓鱼可以缓解“心脾燥热”。古人云:“湖滨一站祛病除恶,养心养性胜于养药。”钓鱼的修身效果不容小觑。除了钓鱼,还有许多人们喜欢的有趣的夏季活动,比如养金鱼、钓乌龟、捉青蛙和夏天打猎。

古人的另一个高雅兴趣是夏季阅读。“几千本书,几百本。坐在苔藓上度过夏天。”"南窗梦索莫,床头书空纵横."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经常看书静心安神,以此来解暑。

古代的“冰箱”是什么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一个用来盛冰和降温的大容器——冰剑,以及一个储存冰的冰室。这些电器的制冷效果和现代冰箱一样。

古代没有制冰的方法,使用的冰都是取自大自然。古人在冬天收集了很多冰块,储存在冰库里。冰室建在阴凉的地方,地下深处。古人用新鲜的稻草铺芦苇席。在上面放上冰块后,他们盖上稻糠、树叶等保温材料,然后密封地窖口,以供来年乘凉之用。由于这种储存,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储存冰会融化,所以古人经常将储存的冰量增加到所需冰量的三倍。冰井发现于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

(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诗经》用生动简单的笔触描绘了古人切冰块藏在冰室里的劳动场景:“第二天是他们切冰的时候,第三天是他们在灵隐接冰的时候”。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灵隐”是冰室。因为收冰存冰的成本太高,古代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大多是达官贵人。

北京故宫也有“冰室”。现在故宫开辟的餐饮休息区已经不在少数,但是“冰室”却火了。用作仓库的“冰室”也是故宫罕见的半地下建筑。冬暖夏凉,人在里面很舒服。因为冰室处于宜人的自然环境中,这一带有很多绿树,吸引着鸟儿筑巢,成为紫禁城里猫咪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到了唐代,也有了让人乘凉的“凉屋”。它建在水边,通过水循环带动扇轮摆动,让水中的冷却水慢慢送入屋内,或者用简单的机械把水送到屋顶,然后顺着屋檐下做“人工水幕”,让冷却水进入屋内。这样的“酷屋”绿色环保,但普通人也很难享受。但在古代,人们经常在屋檐前挂窗帘,在院子里设阳台,在房子里放竹床和凳子,在床边放石床或瓷枕乘凉。

(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冰淇淋在古代也有[/s2/]

在炎热的夏天,冰淇淋是一种受欢迎的冷食。古代也有冰品。那时候的冰淇淋呢?

根据文献记载,李周和《诗经》记载了冬天采冰,夏天用冰的传统。唐宋时期,民间饮食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冰品。冰淇淋的基本成分是冰块、牛奶和糖等。南宋时,人们的笔记中记载了一种消暑饮料,名叫“乳糖真雪”。虽然它的配方无法测试,但从字面上看,它可能是一种冰水混合物的冷饮。宋代《东京梦花录》描写了当时开封市场冷饮店遍地开花的景象:“都是用绿伞,在街上摆排床凳,堆冰雪,卖冰雪荔枝霜……”

(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意大利商人凯尔·波罗(Kyle Polo)曾在游记中写道,他在中国旅行时,在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宫殿里遇到了一种叫做“冰奶酪”的食物。这是一种由冰块、果汁和牛奶混合而成的冷饮,类似于冰淇淋。在晚清出版的一些小说和医学书籍中,冰淇淋也作为一种常见的感冒食品出现了。如今,冰淇淋和冰棒已经成为夏天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明清以来,老百姓一直吃莲子汤养神健脾。在清廷,冰碗是最著名的消暑和吃冷的食物,由甜水果和莲藕、杏仁豆腐、葡萄干、新鲜核桃、山药、枣糕等制成。有的诗句称之为“雨后荷花满庭香,南瓜冰雪凉”。


标题:(文化)夏日炎炎,古人如何纳凉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