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8 11:36:01 阅读:

本篇文章5170字,读完约13分钟

唐宋诗词被誉为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高峰。在各种题材和风格中,“隐居独立”受到唐宋时期许多著名艺术家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隐逸独立”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

“隐居”这个词看似有点负能量,其实不然。“隐逸”中的慵懒与自我欣赏,是文人苦闷人生的一种寄托。《易经》说“君子不惧独,不烦”,说“烦而不烦”。音乐是硬道理,烦恼是硬道理,确实是不可抗拒的。”“不无聊”是高不可攀的圣人境界,普通人总是有点无聊。

屈原的《离骚》是隐逸的无聊与悲哀。连孔子都忍不住抱怨,说一些气话。比如他说他要“住在九夷”,“叉着一条船浮在海面上”,真是郁闷!中原待不下去了,土地也待不下去了。走吧。

《论语》也记载了孔子在卫国解闷的努力——路过孔子家门的人说:“发发慈悲吧!打吧!”然后他说:“真可惜!我要死了!不了解自己,就想着自己。‘深则强,浅则露’。"

这里说的是,一个老人提着一个草筐,仿佛是一个大师级的隐士,居然听出了孔子挨打时的郁闷心情,表示了一些不屑。《诗经》中有“深则韧,浅则揭”,讲的是水深时,踏石过河,水浅时,一走了之。在这里,老人用它来嘲笑孔子对世界和生活的不灵活,仍然坚持不可行的礼仪和音乐方式。

孔子认为老人是“高人”。因为他讲了生活在面对逆境或不快乐时应该有的态度,抱怨和吐槽不是没有道理,但他不能陷进去。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唐宋诗词中的“隐居与独立”。本文试图通过对几篇著名文章的解读,纠正“有都”的名称,揭示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正能量。

当你树立起一个“独立的志向”时,你就会有“西风凋碧树”

我们先来看看王国维在《人间花刺》里的一句名言。他认为,古今那些成了大事业、大学提问者的人,必须经历三个境界:一、“昨夜西风枯树,独去高楼,望天涯”;第二,“衣服越来越宽,不会后悔,人会为伊拉克尴尬”;第三,“众人千百度找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里,王国维引用了晏殊、柳永、辛弃疾三人的《宋词》名句,隐约传达了他所理解的三重境界。把这三个字放在一个地方,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形容“隐居与独处”。

“昨夜西风枯树,独上高楼,望天涯”,意思是你要树立一个“独立的志向”,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就是所谓的“但是你要把视野扩大300英里,上一段楼梯”。但是,当年轻人树立起自己的“独立志向”时,为什么会有“西风凋碧树”之意呢?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有时候为了实现更高的抱负,他不得不放弃眼前的目标和短期的兴趣,这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他感到孤独。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有两件事应该教而不应该教:一是教你如何与人相处,而不是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第二是教你如何认识“现实”,而不是如何认识“空".”“现实”就是知识和学习。什么是“空”?空是心脏,是我们的心脏。学生很少有时间与自己的心灵交流,更多的时候是埋头于各种考试、练习、训练、补习班。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不仅现代的学校教育体系是这样,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其实也是以“乐组”为主。《礼记》说:“第二年入学,中年入学,一年视经,三年视专业乐组。”其中,“尊重自己的事业”是考察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比较而言,“隐居独立”作为一种心境和内在修养,很难形成外在的平衡。好在传统的经史研究中有很多关于“隐逸独立”和修身养性的表述,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隐逸独立”的描写和抒情,可以让我们细细品味。

对“隐居独立”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对“做错事”的理解。子曰:“狂人进取;尴尬的人做错事。”孟子说:“不做,以后再做。”做一件事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沉沦,而是做一件事,先放弃一件事,再去争取。

屈原在《九章》中用柑橘来表达他童年的“独立野心”:皇帝之后,他热爱树木,橘子给他带来了幸福。被勒令不许动,出生在中国南方。根深蒂固,难以迁移,更有野心...年轻的时候不一样。保持独立不是很令人欣慰吗?根深蒂固,难以迁移,不可能有所求。苏轼独立,横,不流。

“诗圣”杜甫写了一首自传体诗《庄游》,追忆了他青年时代的“独立志向”:“十四五”过去,游历汉漠田。斯文崔维图,我就像班扬。七岁思维强,开始咏凤凰。九岁的书都是大字写的,却做成一个包。性骄傲,酗酒,厌恶邪恶。留下一点晚辈,交朋友就是老了。”从现在的学制来看,杜甫是个“孤僻”的孩子,不和同龄的孩子玩耍,却经常去找“老苍”的长辈请教。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汉代人才的选拔是通过考试制度进行的,考试内容包括“独行”、“高瞻远瞩”等检查内容。《后汉书》记载:“汉初,圣贤、开国者称帝,州县考察孝廉为士,司亦为公室之党。中兴之后又加了“淳朴、善良、睿智、直言不讳、孤僻、高尚、正直、天真、诚实。”

在《后汉书》中专门设立了《孤独传》,以表彰这些人物的道德品质:“要么是时与柯启于,要么是霜而肯赦,而且与朋友交谊甚笃,心明而平,并有夷陵险、生死等节日。,虽然东西不圆,但是风迹好的人足够了。”

通过描述女性的自我欣赏,她们可以将自己的挫折归咎于自己的仕途

回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衣服越来越宽,不会后悔,人会为伊尴尬”就是说,为了自己的理想,一定要一个人坚持下去,哪怕再瘦,再尴尬,也永远不会后悔;“当人们千百次寻找他的时候,他们突然回头,但那个人在那里,灯光暗淡。”是关于理想和志向实现后的回味和欣赏。如果你成功了,可能会有鲜花和掌声,但这些噪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放下你的心。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李白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回首往事,我看到了我的路,卧在层层深深的阴影中。”只有自己知道一路上的坚持和努力。所以梁启超说王国维写的是“自怜隐居”二字。经过上千次百度的搜索,我终于在喧嚣之外昏暗的灯光和安静的地方得到了安心和安慰。

王国维引用的三个字,都属于中国古典文学中“永远在我心中”的主题。《永远在我心里》不仅仅是女人写的,也不仅仅是写男女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时候是文人借物送情,用情怀赞美志向。“永远在我心中”的文学最适合写“隐居与独立”。

据考证,《蓝宝石案》第一次写的是辛弃疾在临安当官的时候,也就是他在宋孝宗大马路司农庙当了六年主簿的时候。当时辛弃疾向朝廷奏《梅琴十论》、《九议》等政治措施建议,但朝廷未采纳,辛弃疾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表面上是讲一个元宵节晚上男女邂逅的故事。男人在人群中对一个女人一见钟情,突然她迷失了。在用尽一切可能的方法寻找之后,她突然转过身来,发现自己还在那里,就在离看月亮的人群很远的地方,独自站在一个昏暗孤独的地方。这个第一个字可以作为一般的情话来读,也可以联系辛弃疾的人生故事和内心世界来读。后一种读书方法,古人称之为“比兴寄托”。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可以“在精神上相互交流”。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语境中,学者们经常描写女性的自我欣赏,以此来寄托生活的苦闷和孤独,尤其是仕途上的坎坷和挫折。但是,我们不会沉沦,不会放弃,但依然珍惜自己,忠贞不渝。这是自屈原《离骚》以来的文学传统。阿清朱在《诗序》中说:“离骚是汉魏六朝乐府的始祖,因为它托怨王孙,借美人来形容君子。古人若对君臣之友不感兴趣,常寄遐情于女子,深怨修(钟嵘声乐)以令其忠、怒、烦、缠绵。”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在唐宋诗词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名人都有“永远在我心中”的主题。在他职业生涯的第一年,杜甫从左拾遗沦落到化州四公参军。他毅然弃官而去,住在周琴,苦苦度日。他写了一首诗《一个美丽的女人》来压住他的双臂:“谁比她更可爱?隐居在空山谷。她告诉我她来自一个好家庭,这个家庭现在已经变得卑微不堪...他所能看到的只是新欢的微笑,我不知道老人是怎么哭的。小溪的源头是纯净的山,但远离了山,水就变暗了。等着她的丫鬟卖完珍珠过来,再要稻草盖屋顶。她摘了几朵花,不再是为了她的头发,让松针从她的手指间滑落。她忘记了自己薄薄的丝绸袖子和寒冷,在夕阳下靠在一根高高的竹子上。”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这位妇女在空山谷摘了许多花,但没有戴在头上。为什么?因为没人欣赏!虽然是“幽”“寒”“袖薄”,但女方还是站在了竹耕的边缘。这样一个独立的人物在无尽荒凉的暮色中映衬出来。

在“隐居与独处”的世界里,女人沉溺于闺房与梳妆台的世界,没有知音与欣赏,呈现出慵懒的状态。在《诗经》中,有表达自己懒惰的女性:薄熙来的Xi,和州的杰Xi。博也是国王的领袖。从博的东面看,头部像一个飞行的天篷。如果没有奶油,谁适合?雨下了又下,天亮了。我愿意三思,我愿意拿第一个病。怎么去草?树的后面。愿说“想”。让我心肥。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这首诗的大意是,自从我丈夫出去和国王打架后,我一整天都蓬头垢面。我们家没有洗发水吗?不,只是我把自己打扮好了,我还能佩服谁呢?《毛传》对这首诗的解读很到位:“女人是取悦自己的。”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并采用了类似的抒情方式。比如在《凤凰台吹萧的回忆》中,被变成了红浪,起身漫不经心地梳头。任宝满脸灰尘,走到窗帘钩前。

自我欣赏,自我保证,自我坚持,化负能量为正能量

唐宋词中最著名的“懒”字是晚唐诗人闻的《菩萨蛮》:叠山金碧...花和脸。新帖绣的是罗贵,都是金鹧鸪。

温庭筠,字妃卿,与李商隐同名,人称“文丽”。他很累,很努力,但总是很沮丧。《旧唐书》说其他文人风尘仆仆,不修边幅,“能一串一串吹出来的声音,都是偏亮的词”。他的《花间集》共66首词,数量和质量都很出色,创造了“花间集”的风格。

这首《菩萨蛮》讲的是一个早上起来在闺房照镜子的女人,看前面,看后面,特别懒。俞平伯在《读词我有》中说,“晚装”的“侬”字妙极了,“意为千次,越温柔”。“侬”的本义是双手赏玉,引申为玩耍和欣赏。“侬”字描述的是一个女人沉溺于慵懒的自我欣赏而无法自拔的情形。

清代学者张惠言说,第一个字写的是“感人不相逢”,四句“照花”在《离骚》中有“先服”的意思。所谓“初试服务”,就是“如果你进不去,离不开你,就恢复我的初试服务。莲花被认为是衣服,莲花被认为是衬裙。如果我不知道,我已经很焦虑了。如果我感觉比我感觉的多,我相信方。”“在救我丈夫之前照顾Xi不是世俗之举。”。屈原的“第一件衣服”是莲花和芙蓉花制成的,象征着崇高而忠诚的愿望和理想。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退而复得我第一衣”的意思是“隐居于世,沉浸于“隐居与独立”,坚持伦理道德,即“勤与旧狂”。司马迁在《报任安》中说:“士为知己而死,女为忍让。“这是古代男性文人表达自己的重要方式。

我们来看看杜荀鹤的《晚唐之悲》:知美是我的不幸,我叹口气面对镜子。好在还好,不在漂亮的脸蛋;最后,为了讨好谁,叫我打扮。鸟儿的叫声被打破了,是为了温暖的春风;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汉克奇就会显得粗壮。我真的很怀念,每年在月溪胡沙的女伴;宋哈哈大笑,随口摘下芙蓉花。

杜荀鹤以才华著称,但屡试不爽,没有拿到第一。后来写朱温诗,被推荐到礼部,因乱隐居。这首《春宫之悲》维系了作者仕途上的失意。为什么宫女“照镜子不小心”?因为“讨好一个挑剔的皇帝”。

王昭君之所以多年得不到汉献帝的宠幸,是因为他不愿因“黑箱”而与人勾结,拒绝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把王昭君画得很丑,汉元帝把王昭君送给了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后宫的经历和中国古代文人在仕途上的经历非常相似: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并不总是与他的官职相匹配,每个人都不能得到他的位置。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赵君”的歌曲数不胜数。比如杜甫的“她从紫宫出入荒漠,如今已成黄暮绿坟”,王安石的“汉恩浅胡恩深,人生相知其乐”,还有“近不见君,长门关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唐朝人李敖说:“你不能什么都不说就活着。”人在抑郁痛苦的时候盲目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司马迁在他的《任安书》中列举了一大批因抑郁而勤于写作的人:“盖希伯被拘,奏周易;仲聂宇写《春秋》;屈原的流放地是丽芙骚;左丘是盲人,有普通话;孙子脚笨拙,《孙子兵法》改版;非蜀,世传《吕兰传》;韩非囚禁秦,“难”与“孤愤”;有300首“诗”,迪达圣贤的行为也是愤怒的。”

(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通过对上述诗歌和人物的分析和解读,我想表达的是,当我们沉浸在美妙的唐宋词中时,我们需要理解他们给我们的另一种启示:自我欣赏、自我保证和自我坚持“隐居独立”是缓解生活中孤独和抑郁的有效方式,是一种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的生活境界。

哲学家牟宗三说:“要实现真正的生活,你必须把它翻过来。”从“幽”上来就是超越,但要上来,首先要沉,沉入“幽”。没有“独处”,生活总是浮沉,无法沉淀。只有在“独立”的状态下,才能更清晰的看到自己,才能真正的考验自己,所以才有“谨慎独立”的说法。

总之,在古代,女人在闺房里照镜子。今天,我们也需要直面自己,倾诉心声,放慢生活的脚步,让生命之舟停泊片刻,呵护破损的风帆。然后,准备扬帆起航,开始人生新的旅程。

(本文发表前,作者在原发言的基础上做了修改)


标题:(文化)唐宋诗词名家为什么偏爱“幽独”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