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民族舞、鱼皮画、伊玛堪、竞技游戏……赫哲故里感受传承

(文化)民族舞、鱼皮画、伊玛堪、竞技游戏……赫哲故里感受传承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8 18:20:01 阅读:

本篇文章2419字,读完约6分钟

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黑龙江省通江市街金口乡作为赫哲族的聚居地之一,近年来加强了对传统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成立歌舞艺术团,改造民俗公园,建设文物展览馆...街金口乡通过传承民族文化记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既保持了自己的根基,又焕发出新的风采。

在北河边,黑龙江省通江市金津口乡金金山街脚下。下午3点,伊玛坎艺术团团长吴玉梅和他的成员打开手机,开始网上排练。虽然没能见面,但是大家练习的热情并没有减退,在镜头前轮番跳着传统的赫哲族舞蹈《天鹅舞》。

街津口乡居住着500多名赫哲族,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10%以上。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风情而被称为“赫哲族之乡”。近年来,通江市和街津口乡进一步加强了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丰富文学生活,延续传统记忆

“一方面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裂,另一方面大众日常文化生活缺失。”吴玉梅,结金口乡渔村赫哲族人。“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离不开群众基础。我会琢磨用什么形式来组织大家。”

2011年,吴玉梅从通江文化中心退休,回到家乡。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一马坎艺术团,主要从事赫哲族歌舞节目的编排和演出。

一开始回答者很少。“报名的十几个人基本都50多岁了。偶尔有几个年轻人参加,但过几天就被家人带走钓鱼或出去打工。”吴玉梅说,他在几个租来的店里开餐厅,成员一边当服务员一边为客人表演,以保证一定的收入。但是,餐厅的经营情况有时起伏不定,有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十八大后,街金口乡开始着力打造‘赫哲族之乡’品牌,提出了在河乡唱赫哲族歌曲的目标和标志性建筑景观的民族元素。”街津口乡党委书记王表示,通江市也对镇上建设的赫哲族风情园进行了升级改造。

通过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伊玛坎艺术团被凤庆花园聘为固定演出团队,在旅游旺季每天演出两次。吴玉梅在创作上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安排了《赫哲族婚礼》、《赫哲族渔歌》等10多个民族文艺节目。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艺术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艺术团有20个常任成员,其中一半以上是20多岁的年轻人。还有80多名群众演员,都是邻村村民,赫哲族和汉族演员各占一半左右。”吴玉梅说:“篝火在晚上点燃,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再像以前那样窝在家里了。”

令吴玉梅高兴的是,随着文化活动的丰富,一些曾经“失落”的赫哲族传统正在逐渐恢复。“婚礼当天,河上有许多彩船迎亲,还有歌舞表演,体现了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特色。”吴玉梅说,自2017年以来,她已经为8对夫妇举办了传统的赫哲族婚礼。

继承民族语言,有非遗留技能的继承者

晚上8点,60岁的伊玛目全国代表性传承人吴准时打开手机视频聊天软件,20多名学生在线。在镜头前,吴即兴表演了《伊玛坎》,声音浑厚,抑扬顿挫,引来热烈的掌声。

吴表演的《伊玛干》,是赫哲族特有的说唱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为赫哲族语言只有语音没有文字,伊玛坎在传承民族历史和习俗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但几年前,赫哲族包括伊玛坎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技能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赫哲族人口太少,这些技能属于小众。再加上传统渔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文化遗产的断裂。”退休前,吴担任乡镇文化站站长。“当时为了收一个学生,挨家挨户打工,一个月要交一半工资补贴学生的‘误工费’”

转型也在发生。“2012年底,伊玛坎研究所在该镇成立。一方面对赫哲族传统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另一方面邀请非遗传传承人入站任教。”乡镇文化站站长吴说。

“过去,我去门口找学生。现在学生主动上门,水平最高的学生可以连续说唱一个多小时。”吴说,他正在学习所有24名普通学生,每周上两次课,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伊玛目爱好者正在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

伊玛坎的传承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从2005年起,街口镇中心小学的毕老师就一直是赫哲族的专职语文老师,保证每个班每周至少能上一节课。在随后的十年里,毕边教边学,走访了村里会说赫哲语的老人,编写了一部1000多字的简明赫哲语教材。

“大部分孩子小学毕业就能掌握三四百个赫哲语,可以进行比较简单的日常对话。”毕表示,从2016年开始,通江市四所小学开设了赫哲族语言班,学习和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

依托民俗,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乌苏里江来又长又长,碧波荡漾,赫哲族撒开千万张网,船上满是河里的鱼……”《乌苏里船歌》唱的是世世代代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

如今,街金口乡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自古以来唱的渔歌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街金口乡都要过五日宫节。赫哲族人穿上他们最好的衣服,吃美味的“塔拉卡”(赫哲族著名的传统菜肴),参加传统体育比赛,用歌舞庆祝节日。

“一年一度的‘胡里坎’文化节、赫哲族冰雪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王表示,小节日带动大旅游,街津口乡依托赫哲族民俗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据报道,2019年,街金口乡游客约40万人,旅游总收入近1800万元。

“游客还可以去街金口的赫哲族文物展览馆,了解更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王对说道。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渔村村民郭旭的个人收藏品,从桦树皮船到精致的鱼鳞帽和薄毛皮大衣,共有3000多件不同的收藏品。

郭旭说:“在收集行业工作了40多年后,为了收集一件小陶器,我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但我一直认为,离开这些老物件,就离开了赫哲族的根。”

同样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着迷的还有王公主,一位来自城市的儿媳妇。2005年,她从通江市嫁到街金口乡后,开始琢磨赫哲族传统的鱼皮画技艺。“一开始,我不得不反复练习最基本的生鱼片煮熟。冷几天后,反复冲洗鱼皮,然后在室外冷冻15天,使鱼皮不渗油。”公主说。

“随着来京口的人越来越多,鱼皮画生意也越来越好。去年营业额达到70多万。”王浩说:“除了现场销售,我还通过软件的在线直播制作鱼皮画,每局可以吸引近千观众。”


标题:(文化)民族舞、鱼皮画、伊玛堪、竞技游戏……赫哲故里感受传承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