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清明节多项民俗活动与山东有缘

(文化)清明节多项民俗活动与山东有缘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8 18:24:01 阅读:

本篇文章2302字,读完约6分钟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人们享受春游、放风筝、披柳、荡秋千。这些民间娱乐活动有的源于山东,有的是山东先贤发明的。

墨子和鲁班是风筝的祖先

“草长二月飞,柳醉春烟;孩子早早放学回来,忙着在东风里放纸风筝。”清代诗人高定的《村屋》描写了一群孩子在明媚的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场景。

风筝,古代称为“风筝”,当时是木制的,发明者是墨子。墨子是滕州(今山东滕州)人,古代思想家、科学家。《韩非子说左上》记载:“墨子是木鸢,三年成形,一日失传。”在墨子设计的基础上,墨子弟子、鲁工匠鲁班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墨子·鲁文》记载,鲁班将竹子削平,用火烤熟,弯成一只名叫“木喜鹊”的喜鹊,在空飞了三天。这些都是风筝最早的“版本”,可以说是风筝的源头。

(文化)清明节多项民俗活动与山东有缘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风筝是用纸做的,称为“纸风筝”。唐代,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民间用纸糊风筝的现象非常普遍,清明节放风筝也很流行。当时,有些人在风筝上安装琴弦和笛子。飞行时,风发出响声。其他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彩灯。晚上,当风筝升上空时,它们就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

放风筝在宋代成为一种广泛的户外活动。《武林外传》中写道:“桥上少年郎与纸鸢争锋,互相勾引,互相牵着手,输了线。”到了明清时期,风筝在尺寸、风格、系线技术、装饰和飞行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双手绑着风筝,画着风筝,除了自己放风筝,还会给亲朋好友送礼,认为这是一种极其高雅的活动。

在古人眼里,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能放下自己的霉运。所以很多人放风筝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症状写在风筝上。当风筝飞得很高时,他们会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这意味着所有的疾病和厄运都离他们而去。这种习俗在民间也被称为“放飞鹞”。

山东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民间地方特色。杨家埠位于潍坊城东30里,是中国年画的三大产地之一,“家家会染墨,家家会点绿”。潍坊风筝吸收了杨家埠木刻年画和绘画的技巧,系、贴、画、玩俱佳,成为普通玩具的工艺品之一。潍坊素有“风筝之都”的美誉,潍坊风筝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齐桓公将秋千引入中原

“满街都是柳青丝烟,画着清明的二月天。好是帘花树动,姑娘甩秋千。”唐代诗人魏庄的《林州寒食》描写了清明荡荡的习俗。

秋千最初叫“钱球”,据说是春秋时期居住在燕山的游牧民族创造的。一开始只是一根绳子,双手抓住绳子就抡起来了。公元前664年,调集军队救燕,讨伐山戎,将“”带回临淄(今山东淄博),完善为一种游戏,后来传入中原,成为民间的清明节游戏。汉武帝为了避讳,把“钱球”一词改成了“荡”。

秋千在南北朝时期很流行。《荆楚春秋》记载:“春天,长绳子挂在高木上,各位坐在上面推。叫打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游戏,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济南女词人李清照曾这样描述:“踢开秋千,起来整理你纤弱的手。露水薄,薄,汗。”

元明清时期,清明节被称为“荡节”,说明荡的习俗盛极一时。著名男子刘若愚在《吃好、吃好简述》中记载:“三月初四,宫中大臣换上罗服。清明节是摇摆节。把杨志带到浣熊上,在坤宁宫后面,各宫摆一个秋千。”

清明节,女人主要玩荡,尤其是闺房里的女人,所以有句话叫“女人的一年清明节是男人的一年”。后来,荡秋千逐渐成为一种男女都适合的游戏。秋千让人心旷神怡,是一项有益的民间活动。民间传说,荡秋千可以驱走一切疾病,也可以驱走病毒,荡得越高,生活就越美好。

山东胶东还有两种特殊的秋千:一种是旋转秋千,在地上种一根木桩,木桩上放一个转盘,转盘周围绑四对麻绳,木板放在一边。玩家坐在木板上,用脚发电旋转,自动停止飞行。第二种是纺车摆,以纺车的形状命名。两端各坐着一个人,旁边有人帮忙移动,像风车一样旋转。

桓公放春,三月观野

《管子·小文》说:“桓公放春,观野三月。”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的这篇散文,描写了齐桓公三月的郊游和在田间的自得其乐。可以看出,齐桓公的春游就是这样。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到了唐代,清明时节去远足成了一种时尚。杜甫有诗“走在河边,回头看标准”;孟浩然有“春草年年长,三月二月”的高喊。清明行走的习俗在宋代更为兴盛。孟渊在《东京梦》中描述:“冷食的第三天,即清明节...四野如城,常于树下,或于园间,列杯盘,相劝交,京师歌舞,遍园亭,暮归。”

鲁南有句话叫“踏绿不患脚痛”。清明节是女性最幸福的一天。他们穿上全套衣服,一起出去玩。有一首民谣说:“一步绿,二步红,三步不害”;“哎,妈,你不准在外面跑,清明早起,满眼蓝。”

贾思勰最早记录了“六枝户”

贾思勰,北魏青州(今山东青州)宜都人,曾任列文县(今山东临淄)太守。曾赴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考察学习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回国后,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技知识。他是一本综合性农书《齐民舒窈》的作者,书中记载:“你拿柳枝进你家,就永远进不了你家。”可见魏晋时期有插柳的习俗。

在临沂、枣庄等地,有一句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插柳,死成狗;清明不插散,死时成鹰。”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农耕之父神农,他教人们种植庄稼。清明节时,人们在门上放柳条,把柳树放在头上,以防鬼魂入侵。

在古代,它被称为“榆树救饥荒,柳树治病”。人们认为柳条可以辟邪、退鬼,所以在维生素中称之为“鬼木”。在安丘和其他地方,男孩在清明节的黎明节回到了野外的柳枝和松枝上。家里的大人敲打着屋里的树枝,警告蝎子:“今天是清明节,只爬墙,不要舔人。”之后把树枝插在大门框里,可以排毒驱邪,驱除瘟疫。鲁南女孩在辫子上编柳条,男孩编柳条做成草帽戴在头上,或者在狗脖子上做个圈套,都是为了避邪。

(文化)清明节多项民俗活动与山东有缘


标题:(文化)清明节多项民俗活动与山东有缘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