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19 18:04:02 阅读:

本篇文章2463字,读完约6分钟

在古东北白山和黑水之间,冒险到关东的人选择了傍水而居,背山而居,从而形成村落。村民被山川养育,形成帮会,帮会首领被称为“头”。他们往往经验丰富,技术娴熟,在村民中威望很高。

玉树市五棵树镇临江村有一个刘佳窝棚村。据玉树县记载,刘佳窝棚村建于乾隆末年。它是以刘在这里耕种的第一个窝棚命名的。因地势较低,又称刘家洼子村。屯子位于松花江流域北岸。

解放之初,刘佳窝棚只有几十户人家,分成两个生产队,一个是住在松花江边的俞家屯,一个是姚屯,一个是南楼屯。1965年“四清”运动后,三个小村的居民被动员起来,逐渐转移到刘家窝棚村。从此这三个小村庄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小村庄里的传说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提前预知风雨的田大铎

离松花江最近的于家屯,解放前只有十几户人家,靠种田打鱼为生。据屯子老人们说,于家屯曾经繁华热闹。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江南岸德惠有连接董家坨子、罗泉坨子、黄玉泉的轮渡。这些地方的人去五棵树街赶集,每隔369天就有络绎不绝的人去河边赶集。二是小餐馆多,因为是过往运输船只和排级人员休息吃饭的落脚点。第三,它是捕鱼和卖鱼的集散地。每天早晚都有十几条船进进出出,把捕获的鱼批发给鱼贩,就像一个鱼批发市场。

(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一边养着另一边,住在这里的人都是在河边长大的。他们整天和水打交道,他们会游泳、划船和掌舵。俗话说,水近河知,鸟声近山知。自然环境造就了许多水上的熟练工匠。村里的名人有老田舵、老石二舵、王头、黎头、梁头等。这些过去的名人,都是在松花江上经历过很多大风大浪的人。他们的经历,通过民间交流,已经成为传奇。即便如此,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理解过去各行各业的艰辛。

(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根据屯子老人的回忆,这些大舵中,大舵屈指可数,在松花江上度过了几十年,没有发生重大事故,令人敬佩。田大都工程师的主帆船在吉林和哈尔滨之间穿梭。燃烧的产品,如大罐、强制子罐、小罐、罐、罐等,从吉林市滨江附近的罐窑装船,这些都是非常容易损坏的物品,一路上被运到各种仓库。俗话说,要看风和舵。遇风平浪静,风吹帆,帆借风,速度也很快。遇到大风天气,货船颠簸的厉害,就看舵手的水平了。据说有一次一艘满载缸窑产品的船驶往大浦河,天气还算正常,但田大的船舵急转,将货船抛锚。船夫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他把货船停好后,不到半个小时,乌云翻滚,风雨交加,船上所有的桅杆都被刮花了。幸运的是,货船在逃脱前提前停靠,船夫们由衷地敬佩田达的舵手,这才使天免于一场灾难。

(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老人们说,曾经是舵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他们知道水,能准确识别船的路线;二、萧能正确判断天气变化;第三,大胆、谨慎、果断。田大有舵手,可以称得上舵手。

放排时从河里倒下的树里逃出来的木柄头

电视剧《闯关东》里,有一个东北老木帮把头排成一排的场景。真实情况和剧中描述的大致相同。能当领导的人自然有“两把刷子”。当时没有天气预报,但能预测河里的天气是一大技能。不仅如此,还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在过去的余家屯,有一个王头,一个很大的木头帮,在帮会里很有名气。

按照老人们的说法,王多年来把头放在排里,经过许多险滩险滩,许多人在排里丧生,这是九死一生。那时候每年初春,王带着屯子里的中青年人牵着头,坐货船到吉林市,然后走到二道江的水田里,把冬天砍下来的木材运到河边,然后开始掐(也就是整理)穿排。穿排很重要,要结合木头的长度和河水的宽度和深度。三排一起叫做一排。排列的主材是烂梅枝,因为烂梅枝柔软坚韧,排列牢固。

(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经过大约半个月的安排,木筏就可以布置好了。排派还说,见个吉日,再拜龙王,烧香祈求平安。然后,随着他的一声大喊,大家解开缆绳,木制的排便离开了排窝子,顺松花江而下。我不得不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和这些劳工在一个排里。排上也有规定。运气不好就不能说。特别是你害怕“翻身”这个词。吃鱼不能说翻,只能说“划”。过来;筷子不叫筷子,叫“顺子”。如果不受天气影响,一天可以开几十里,赶上风暴会慢一些。在开阔的河上,木筏会很稳,遇到急流险滩,一不小心就会瘦下来。如果没有把握好前排的距离,后排就会滚到前排,整个队列瞬间分崩离析,人瞬间被挤成肉饼,木头散落一地,造成排毁人亡。

(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有一次,王和大家一起把头放在木筏上,正好赶上大雨。河水上涨很快,木筏的速度也在加快。这时,王赶紧把头一扬,吩咐大家改变木筏的航线。前面的木筏刚刚转过去,后面的木筏被倒下的树挡住了。突然,木头散开了,这让每个人都惊呆了。幸运的是,后面的木筏上没有人。然后大家问他,你是怎么发现河里有树掉下来的?他说是体验。王把头靠在松花江上几十年了。可以说他拼了命,多次起死回生。他对天气和河水的了解和他年复一年的细致观察,积累的经验,成了人们眼中的“奇迹”。

(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带着一船人从冰筏上逃跑的鱼头

解放前,各行各业有经验的领导都叫首长。典型的有通过水路运输木材的头、放山寻找山货的头、在河里捕鱼的头和捕鱼的头...以前玉树老屯有很多这方面的人才。除了上面介绍的两个,还有几个鱼头。著名的是梁。根据老人的传说,梁不仅熟悉水,而且擅长捕鱼技术。他擅长撒网捕鱼。他熟练使用大网、二大网、袋河网、挂网、拉网。他领着伙计们去钓鱼从来没有空的手,而且出海时一眼就能看到鱼窝。

(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在距老屯不远的松花江大腰滩上,梁曾用鱼网将头上的杂鱼1000多公斤,用马车卖掉。又是一年的春天,松花江的冰筏还没有完全跑掉。为了钓到新鲜的鱼,梁在松花江的东江湾头上架起了一个网兜。虽然水很凉,但是网里抓到的鱼是收不回来的。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地把鱼拖到船上。忽然梁把头一扬,道:“快把网兜推下去,快把锚弄上岸。大家还在盯着看,以为还剩下那么多鱼。”这时,我看到梁用镰刀捡起他头上的渔网,然后拿起陶绳,把它移到了河边。这些人看到一个大的冰筏顺流而下。要不是及时躲闪,船上的人早就死了。后来,人们问梁的头怎么找到冰排的。他说他在收鱼的时候发现网里有冰,然后听到上游有奇怪的声音,判断有冰排。他说,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放眼四面八方,倾听四面八方。现在梁在老屯的后代还在继承捕鱼业,但现在都用摩托艇和现代渔具。

标题:(文化)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