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0 03:12:01 阅读:

本篇文章4055字,读完约10分钟

解放后,长春因其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而享有“文化城市”的美誉。在长春历史上,其文化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孔庙和儒学的建立和发展。清代吉林地区,由于清廷的政策,文庙的建立被推迟。那么长春文庙是在什么背景下建成的,然后经历了怎样的扩建和修复过程?文庙作为长春百年文化教育的见证,它的过去是怎样的?

长春文庙位于亚泰街和东田街的交叉口,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到了清代,当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大多会修建孔庙,树立儒学。但作为清代的龙兴之地,吉林、长春的孔庙建设不如全国其他地区顺利。

在文庙建成之前,雍正禁止在吉林地区修建寺庙以促进学习

清朝时,长春所在的吉林地区是满族的“龙兴之地”。统治者为了保持其“本土习气”(军事装备),不仅实行禁建检票口的政策,还长期“重武抑文”,严禁建庙和学文。清朝雍正二年,掌管船厂事务的官员赵典在朝廷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要求在吉林建一座文庙。雍正帝严词斥责道:“我满族人,因为生活在汉朝,别无选择,只能远离这读书的日子。但是,乌拉(当时是吉林)宁古塔的士兵并没有改变满洲的学习耳朵……”由此可见,清朝反对在吉林建立寺庙以兴学,是为了避免儒家思想对其“龙兴之地”的影响,维护崇武的“学”。这个政策,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直到清乾隆元年(l736年)永济州人口大增,教育日益发达,考生增多,清廷才批准修建永济州文庙(吉林文庙的前身)。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永济文庙落成。永济州文庙的建设,并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跟随着考棚的建设。当时吉林省的学者还是要去奉天(今沈阳)考。

长春堂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当时人口只有一万多,主要是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因此,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并不强烈。此外,清朝各地的孔庙基本都是绅士或地方官员捐赠的,而来长春谋生的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没有富有的地主乡绅。经过70多年的发展,长春出现了一个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的士绅阶层,他们能够捐钱修建孔庙。在当时的长春会馆,人们开始重视成名。以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例,有304名儿童在长春堂报名参加年审。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古人云“守好文,遇对武”,说的是守着先人已成的事业,要提倡道德教育,遇灾要提倡武艺。咸丰、同治年间,吉林省马沙子农民起义爆发后,虽然社会趋于稳定,但民众情绪起伏不定。这时,统治者也需要用儒家思想给受灾的吉林地区以心理安慰。这一时期,随着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迫切需要建立儒学来满足学者的需求。清同治七年(1868年),吉林将军富明阿应邀在吉林省会设立考点,清同治九年(1870年),吉林堂考点设立,长春堂和博登堂的孩子们到附近的吉林堂读书考试。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随着吉林会馆考棚的建立,长春会馆和博顿堂的乡绅们纷纷呼吁修建孔庙,发展儒学。清同治十一年,吉林将军易蓉上书朝廷,请捐建孔子学院,另设讲师团,并加越来越多的贡品。王座提议在长春建孔庙,建立儒学,并任命官员负责教育纪律。易蓉的两个建议被批准,长春文庙很快就建成了。

文庙建设长春各界官商捐银3.2万

在朝廷的允许下,长春的官员和士绅们立即开始为文庙和儒家衙门选址。庙址最终选在当时古城的东南边。这里不仅有一块空土地,还有一条天然沟渠,可以作为池畔。最重要的是,这片空土地符合当时人们相信的风水原则,是“风水宝地”。在为长春文庙选址的同时,募捐工作也在积极进行。清代,地方士绅捐孔庙、孔府、明伦堂是常事。根据吉林将军纪念馆和文献记载,当年长春文庙获准修建时,长春各行各业的官员和商人捐赠了9万只鹤(相当于3万银子)用于文庙的修建。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由于社会各界的努力,文庙建设工程很快完成。当时有“大成殿三塔,东西三塔,池畔、灵星门、斋舍、照壁”等。,以及其他应该根据孔庙进行规范的建筑。清代普遍实行“庙学结合”的做法。同时还有一个官署,也叫“学部”,由管理教育的官员修建,位于文庙西侧,从而形成了右庙左校的规定。据《吉林将军志》记载,学部在明伦殿建有三个汉字,内殿三个汉字,前后厢房十八个汉字。如果参照吉林市夫子庙的规定,长春堂学部在后面,明伦堂在前面。清朝同治二十年,长春士绅捐建了夫子庙以东的文昌阁和前门。这样,整个长春文庙就完全建成了。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根据伪满时期长春地图上的相关资料,建成后的长春文庙长约115米,宽约70米。建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南北向,而是稍偏东南向。长春文庙的规模并不宏大宽敞,但对于当时的长春来说却是凤毛麟角。此后,长春文庙成为讲学、传教、学术研究的场所,因其重要性成为当时长春的标志性建筑。

地方官杨同贵、军阀张各出一份力

为了筹集修复文庙的资金,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吉林、长春、博都内就建立了合资企业,今天在黑龙江省武昌市蔡澜桥周围购买了1500块土地。地租用于修建文庙、乡会和宾兴的三殿。但是地租有限,所以每次大修还是需要社会力量捐款。

清光绪二十年七月,长春迎来了政治话语权突出的知府杨同贵。他在长春工作不到两年,却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任职期间捐出工资,第一次重修长春文庙,将文昌阁改建为五层二楼,上面盖着“前堂三宅”。

民国时期,虽然政府要求“当地所有孔庙都要受到尊重和尊重,不得有任何损害”,但祭孔活动仍在继续,但早在清末,长春的孔庙就已经是一片废墟。民国头十年,政府没钱修文庙。在民间,由于社会动荡和公众的不安,没有士绅着手这样做。当时的文庙相当破败。长春县令赵鹏迪曾在呈给上级的公文中描述:“风雨毁土木。正厅和两个走廊漏水,四周都是山洞,一大半都塌了。如果你再经历一次风霜,它必然会变成徐秋。”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1924年,时任吉昌道尹总督的孙启昌,看到文庙的废墟,请时任长春县令的赵鹏迪修复。但在开工前,孙启昌就被调走了,他的接班人荣厚接手了工程的监理和修缮工作。据档案记载,这种还原是全方位的,也是最强的。一是对原建筑进行了改造,即原地拆除重建,包括“三个大成殿、三个东西配殿带廊、三个大成门、门前一砖相墙、三个文昌阁殿、三个文昌阁殿、一个大门”,相墙“与墙相连,涂朱色”。它还重建了“三个更衣室(东翼)和三个仓库(西翼)”。这些是文庙的主要部分。二是“三祠堂”搬迁。从地图上看,原来的祠堂应该要到伪满时期才能拆除。三是新修“东西两道辕门,两座石桥”。据记载,更衣室原本是存在的,但民国五年被大火烧毁。修复工作还包括“修复前后的沟渠和周围墙壁,以及雕刻石头和竖立纪念碑、购买器具和植树”。此外,文昌宫(即文昌阁)及其前三殿均“修刻油”,宫内有“朱衣健身”。这一次,在山东曲阜县府的帮助下,把丢失的祭祀器皿和乐器补齐,一切都实现了。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据记载,该项目耗资近3万济阳,除政府资助外,主要由社会各界捐赠。当时统治东北的张左林也捐济阳五千。由于这次修复,几乎全部被拆除重建,项目资金超过了当时的预算。长春县政府还专门问了吉林省省长,问题只用自治经费解决了。至于这种恢复的效果,《长春县志》将其描述为“补光换旧的观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孔庙祭祀清朝时,长春的最高官员担任“正面祭祀”

清代孔庙祭祀仪式有严格的规定,春秋时期长春行政长官会来这里祭祀。清朝对孔庙春秋和孔子生日祭祀的人有严格的要求。清乾隆十八年,明确规定在抚州县,如果没有道士驻守,则知府、知府、县令为正祭。长春知府在大成殿向神父行礼。每一次祭祀,要购买的物品,如猪、蜡烛、熏香等,都不是政府出钱,而是从长春十几个肉摊上提取的。清光绪三十四年八月二日,吉林西路警备道在长春建立。因为西路的档次比知府高,路台取代了知府在大成堂的位置,知府只能去东单。道台和知府只有在祭祀或遇到重要事务时才会来这里,而通常的“孔庙祭祀”是住在儒家的教授们的责任。清末实行新学后,出现了专门的劝导学派来管理教育,为孔庙祭祀做准备。平时守望成了儒家教授的主要职能。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民国时期,春秋孔子祭祀和孔子生日延续至今,祭祀仍由西南路观察使(后改名冀昌道尹)进行。1914年9月,《盛京时报》记载了丁秋季节的时期、参与者和过程。主要参加人员有尹伯、季昌道、长春县县长易、教育参事云静新。早上6点,祭司长带领长春各校师生,以及长春传道中心的布道者等。,“聚文庙后,愿祭尊儒,拜礼”。道银郭栋伯为主祭,带领中、小学职教老师在大成堂行礼;县长易邱含带领商业、清真、半日制学校的职教人员到东屯敬礼;劝学长卢景信带领第二小学的职教老师和讲师到西单敬礼。据《长春县志》记载,1929年姬昌道隐被撤销后,大成堂首席祭祀官成为县令,姬昌的监护人为随行祭祀官。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民国时期,祭孔活动的程序和礼仪,以及参与者的着装,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还颁布了章程和图式。一般来说,牧师要穿大礼服,跪拜。其他没有大礼服的参与者可以穿普通礼服。即便如此,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完全遵守。比如1920年4月10日丁春拜孔子,参加仪式的官员和“居绅”采用鞠躬礼,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伪满洲国时期,长春文庙的孔庙祭祀继续进行。1934年3月1日,当权的伪满洲国溥仪称帝,十天之后去拜孔子。溥仪此举可能是一种模仿祖先的姿态,追求和展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溥仪的做法与日本关东军为了维持对东北的统治而提出的“王道”思想是一致的,并且得到了日本关东军的支持。

长春解放后,祭孔活动停止,文庙建筑一度被侵占和破坏。1986年,长春文庙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长春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文庙的修复和利用。2002年,长春市政府修复重建文庙。重建后的长春文庙是一座三码的仿古建筑,四周是大厅和大门。大成殿作为整个建筑群的核心,高14.5米,房檐为清末彩绘。整体建筑布局严谨,简洁大方,比以前更高更气派。此后,长春市政府先后修复文昌阁。2013年,在文庙修复魁星楼。其实清末的魁星楼是在头道街以南的伊通河畔,不是在庙里。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和扩建,现已成为长春文庙的历史文化街区(孔子文化园),即以长春文庙核心建筑为主体的孔子文化展示区,东部以文庙小学为主体的教育区,西部以孔子广场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区。如今的长春文庙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标题:(文化)溯源长春文庙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