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

(文化)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0 08:56:01 阅读:

本篇文章2626字,读完约7分钟

美国著名汉学家、密歇根大学鲍华士教授曾经说过,宋朝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然而唐朝离现在还很远,真的发生在古代。所以宋代可以算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源头。

去年参观了日本正仓院的展览,身边一位学者也说,唐朝的东西聚集在一起,有点原始的味道,和宋朝的东西完全不一样。这和日本学者提倡的“宋朝主义”有点接近。所谓宋代主义,在文化艺术上,以宋代美学为其宗教。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宋文华遗迹是绘画、书法和器皿。不可能看到像明清时期那样的宫殿和完整的宫廷美学。作为一个热爱宋代艺术的人,以前只能靠《清明上河图》等名画来看豹子。通俗剧《清平乐》在还原宋人生存环境方面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惊喜。

了解更多

《青平乐》中无处不在的景观元素呼应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偏好。五代末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大量涌现,山水真正脱离了人物画的背景,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北宋时期,山水画在士大夫中更受推崇,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范宽《西山行图》是北宋山水画的代表作。

据了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400多件宋画,约占世界现存宋画的四分之一。现在,你可以在官网的“数字文物图书馆”里一窥真实内容。

古画的魅力如果过度放大就会走样

书画是宋代美学的重要载体。

全剧第二集,年轻的仁宗去颜叔家做客,颜叔身后的一个屏幕相当醒目。不难看出,它来自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南宋赵巍《万里山》。当剧中的场景频频出现那些深藏于各大博物馆的宋画时,宋人的生存环境就特别值得“文化补充”。

在宋画的运用上,《清平乐》堪称倾注心血,大量寻找宋画制作各种屏风和壁画,让我们在一个除了博物馆之外很难再现的生存环境中,看到一个充满宋艺术的场景,再现历史上一个短暂的艺术盛况。

但剧中很多宋代原画被放大使用,略有失真。以美国著名的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青鸾小庙照片中的男子海报为背景。是宋代画家李成的作品。这幅画原本只有1.14米高56厘米宽,但在剧中被放大到2.5米甚至更宽。这样的放大导致原作中的一些细节变得不那么吸引人,电视观众可能感觉不到,但让熟悉艺术史的人感到害怕,因为放大后细节会变得薄弱,魅力会变得走样。宋人在做大画时完全知道如何采用标准的表现手法,而艺术家正是在这种有限的前提下形成了流传千年的技法和观念。如果能直接使用传世宋画近百幅大轴原作,控制在20%以内,视觉效果会更好。

(文化)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

当然,也是电视制作人决定如何使用传统绘画的一种流行方法,即观众的眼睛。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物馆“红妆美影”展览的主题是一组清代雍正时期从未见过的仕女画。然而,展览的主要海报几乎是展品中质量最差的。因为学生们最关注,所以参展商听取了观众的意见。

自从2017年在故宫博物院流行以来,古装剧就对王希蒙的《千里河山》表现出了偏爱。似乎有了它,就可以称之为“宋代美学”,而不管它的画家生活在仁宗以后的惠宗时期,也就是六七十年。

不得不承认,在宋画的传播过程中,很多种信息都是缺失的。它适用于每一个画家,尤其是。比如《青平乐》的海报背景是郭的《早春图》。而郭传世的真迹很少,很难判断一些边缘风格的作品是郭的真迹还是与他风格相近的画家所作。由于缺乏收集数据,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无法解决。更麻烦的是,这是宋画中常见的问题。宋代一千多幅画中,能找到书证的只有20%左右。

(文化)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

汇聚宋代之美

北宋战马稀少,所以汴京多有牛车,出现在北宋后期的《清明上河图》中。但国富民富的仁宗王朝未必如此。看到仁宗、范仲淹、韩琦挤在牛车里逛汴京城,让人忍俊不禁。

从电视剧的组合和构成来看,北宋宋人的真实生存环境还没有达到雅正变态的程度。比如北宋末年以前,装饰中有很多装饰图案和奢侈品,经常用红漆。我们可以从惠宗时期的专辑中看到这种情况。即使在南宋初期的仕女画画册中,也依然可以看到华丽的家具和朴素的家具并存的景象。在12世纪中后期,整洁简单的家具出现在绘画中;直到13世纪初,宫廷绘画中出现了大弯腿的案例。所以《青平乐》中的生存环境其实是南宋时期才出现的环境,并向北宋推进。这就是电视剧的“审美现代性”。仁宗王朝的真实环境应该不是电视剧里想象的那样。但在当时,物件的审美早于家具。

(文化)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

所以《清平乐》表现的是一种“汇聚众人之美”的观念,即呈现宋代各个时代的高峰事物。“聚峰”美学思想本身其实是北宋后期产生的。当时,宋徽宗在领导宣和画院的创作中大力提倡这种方法,并在临摹古画方面留下了许多奇葩。这种方法在南宋中期以后的绘画中被放弃了。

宋画未必都自带“文风”

当代许多学者对宋绘画的阐释值得反思。比如宋画的艺术元素很容易被夸大,必须称之为“天籁之美”,宋画自带“文风”。新媒体介绍的很多宋画,大多是甜而俗的作品。

事实上,宋代的绘画是当时画家的作品,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宋代有900多名画家留下了他们的名字。这些人性格不同,审美不同。所以他们的画肯定是有差异的,不一定适合现在人的审美。宋画中既有典雅的琴棋书画,也有市井小贩、婴戏等世俗的日常生活画面。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宋的画当成小女孩,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几千年前的宋画与现代审美不一致是正常的。

艺术的优雅来自于时代的风格

如果超越美学,进行学术观察,一直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是不是齐头并进,相互呼应?好的艺术依赖于好的社会吗?

以清平乐为观测点,可以发现北宋群星闪耀,千年一遇的名人同时猛然醒悟。颜姝、韩琦、文彦博、欧阳修、范仲淹、蔡襄、苏子美其实站在同一个法庭上,他们的故事可以讲很久,这些巨星大多是仁宗时期以后才出现的。《清平乐》直观地展现了这一历史盛况。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在欣赏电视剧的同时,或许可以看到答案——文化、艺术、社会虽然不是一一对应,但精神内核确实是相似的。

我们以前说宋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高峰,但是这个高峰是怎么来的呢?以前的原因大多是从画里面找的,说是写实,严谨,严谨等等。看完《清平乐》,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个时代还是挺有品味的。

谈及宋画之美,美术史上曾经说主要是训练出来的,但宋画能吸引这么多人,而且被人喜爱了几千年,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宋绘画的出发点是儒家思想,内向,光明磊落,其一切变化都没有脱离这种社会风格。如果完全依靠技术,那么后世应该可以复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清代乾隆时期的如意亭,虽然技艺精湛的工匠什么都可以做,但是在精神层面和宋代所做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就类似于清宫剧和清平乐的距离。

(文化)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

(作者是宋画学者,《宋画全集》副主编)


标题:(文化)从《清平乐》看宋代审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