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1 17:36:02 阅读:

本篇文章2956字,读完约7分钟

青木昌吉在北京读书的时候,让画师画了一张北京风俗图,是日本东北大学收藏的,上面加了成田道夫的详细“图片描述”。普通社出版了《北京风俗图》,图文并茂。《北京风情图》彩色版,100多幅彩画,广泛反映了传统民俗活动、婚丧仪式、日用品、衣食住行、娱乐、戏剧、技艺等民俗风情。同时,每幅画的描述都借鉴了古今文献,并详细阐述了它与社会习俗、历史和文化的关系。清末民初的北京风俗在这本书里保存了下来。王和老舍曾经表达过自己的感受:“中国没有这么完整的风俗图。”学者杨志水感叹道:“这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以地图的形式详细介绍北京风俗的方法。”本期特刊为东方出版社独家专访著名作家冯骥才。

(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问:你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时候?

冯骥才:民俗学家都知道北京风俗图,尤其是一些研究中国民俗的外国汉学家。青木昌子研究戏剧诗歌和民俗,但主要研究戏剧。上个世纪他在中国学习过两次。他初到北京时,北京的民俗风情强烈地吸引了他。

这是基于一个大背景: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义和团运动之后,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国。最初的东西方在各自封闭的条件下发展,最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所以外国人来中国,就像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们出国看西方一样,看的是西方风景,外国人看的是东方风景,所以感觉特别新鲜。那时候相机刚刚起步,有外国人用相机拍了当时的海关,所以那段时期的照片还是有大量的,是珍贵的资料。还有一种是外国人要求中国人画中国风情。

(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北京的风俗最多,其次是广州。当时,有一位名叫周培春的著名画家,他在绘画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名字。在中国的拍卖会上,他的作品不是很贵,但是整个西方都知道他,因为西方人请周培春画的是清末民初的北京海关,也就是1880年到1940年的民国初年的北京海关。

青木正儿来过北京两次。第一次,他没有记录北京海关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直到第二次才产生。因为他觉得北京的风俗在两次访问中变化很快。随着北京城市的西化,传统民俗的迅速消失,他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于是就请当时的画家来画这些东西。

我为什么对青木感兴趣?是因为在90年代,我想保存老城区的记忆,比如天津。当时旧城要彻底拆迁,我就请了一大批摄影师,希望能把所有的旧城都拍下来。后来我也做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因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没了,我们也想保留下来。青木正子也是这样,所以我有点感动。他不仅热爱中国文化,而且有一种保存中国文化的感觉。这个事情当时不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在这样的文化情怀的引导下,青木昌子从大学(东北大学)拿了一笔钱,然后在北京组织了一些画家来画北京的风情。那时候他应该很忙,因为他主要是学戏曲和中国文学的,还和鲁迅胡适来往。他没有太多参与图集,东北大学图书馆里有一百多幅画,从未动过。后来觉得可惜,于是日本学者成田鸽为图集写了一个解释,然后出版了。

由于青木正义只是组织者,而不是他的作品,所以在日本出版时,署名是内田道夫。内田的文字一部分是考证,一部分是记述。如果是青木昌子个人写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他可以从汉学家和民俗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可能会提到一些更重要的材料。

在这本书的章节中,第一个是“年”,是中国一年四季的节日和节气。不仅仅是清明、端午、中秋、七夕、元宵、重阳节,还有节气。我们的24节气是世界文化遗产。另一个内容是礼仪,就是婚礼,婚礼,服装,饮食,住宿,交通。此外还有行业记录,360线店面,各种小摊卖东西的商贩,尽显市场生活。另外,民间戏剧,包括北京的一些广场,现在都叫广场艺术,比如踩高跷,跑旱船。最后是服装。北京人的服饰分为满族和汉族,种类非常齐全。

(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但是他(青木正儿)对食物很感兴趣。因为研究饮食,还翻译了袁枚的《与园食单》。所以我想,那时候他一定是打算画北京的各种餐饮。就像写天津一样,离不开狗不理、十八街麻花、二朵燕儿炸糕等天津小吃。

这本书的很多内容都很详细。比如第一幅展示门神的画。图中有三组人,都在过年。普通人如何拜年?小孩子和大人是怎么过年的?邻居之间的新年祝福?我写下了我所有的姿势。

有清明节,内田记录了女人带孩子出来折柳枝插柳树的情节,这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习俗。他还写了一个细节,编柳枝,戴在头上。我小时候天津就有这个习俗。砍柳是中国清明节的一个特殊习俗,因为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生长,柳条变得柔软,甚至发芽。大人带孩子出来,折一根柳枝插在泥里,就能长了。

每年清明节前,我都会告诉媒体,宣传一下,带孩子去郊区玩,折一根柳枝,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力量。折柳后,把柳枝放在头上的习惯很自然。清明上河图中,大量的人从码头挤到桥上,头上都戴着柳条环。

内田背后的记录非常丰富。我们现在考虑一下。现在北京很多风俗都没了,其实很自然。因为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过一段时间,人们可能会换一种更新的方式。比如80年代,人们特别喜欢唱k歌,甚至公司都有房间唱k歌。后来怕干扰别人,在墙上装了隔音材料。现在几乎没人唱卡拉ok了。现在,人们喜欢跳广场舞。

(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我相信20年后,它不会流行,它只是一个暂时的习俗。比如北京海关地图上没有“打茶绕”,但还是有打麻将的。但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记录下来,让我们怀念和分析我们的祖先,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感受。

问:能不能选一些自己错过的或者感兴趣的风俗,稍微解释一下?

冯骥才:比如大栅栏过年有高跷。北京民间聚会很多,大家一般都是自发练习。这一带的人喜欢高跷,组织打高跷;如果你喜欢跑旱船,你会组织跑旱船。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如果大家都喜欢,一群人玩,那么几个人讨论玩哪个。彩排后,他们会在庙会或春节等重大节日出来,在广场上表演。

节目免费,大家鼓掌是最大的成就感。如果他们出名了,就会出来活动,大家都争着看。有些人甚至会提前等待。这次天津的会议很厉害,因为天津临海,与妈祖相连。妈祖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津所有的会议都会出来。最多开几天几百个会,很多普通人都会跟着看。那时,两边的街道基本上被封锁了,但是普通人会留出一个空小孩让行人通过。

(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现在有很多“粉丝”。传统也有传统的粉丝,很可爱。天亮之前等着,然后跟着去哪里玩,北京秧歌俱乐部就是这样一个组织。这是老百姓基于共同利益自发组织起来的。当地人加入,富人捐钱,贡献很大。他们成为社区的骄傲。

北京秧歌一度传入天津,形成了“白老会”。前两天去现场祝贺他们这个协会成立200周年。所以在北京海关地图看到秧歌作品很开心,想把它拿下来送给天津的白老会。会议是在一个人从北京来到天津时召开的。他觉得天津西码头的船夫和负责搬运的船夫体力都很强,喜欢武术。他认为跳北京秧歌是合适的,并把它传授给天津人,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别受天津人欢迎的活动。这其实是京津文化交流的结果。

(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另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封面。以前店铺讲究封面,有各种王耔品牌,有硬品牌,也有软品牌。硬的都是雕花的木匾,软的都是布做的,可以随风飘荡。还有各种打着流苏耳朵的灯笼。

品牌很讲究,不同地方的品牌封面也不一样,走在一条街上特别好看,这是城市商业文化的一大特色。商业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生活和商业的氛围,要展示一个城市的活力,要展示商业的创造力。

以前北京的封面很厉害。记得小时候北京大栅栏的封面很棒。但70年代大概不行,改革开放后会恢复。


标题:(文化)冯骥才:青木正儿让我感动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