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1 15:44:02 阅读:

本篇文章6161字,读完约15分钟

日前,2019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揭晓,中国建筑设计中的不足再次引起关注和讨论。

80多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曾主持过《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报告》,一直在呼吁改变当前中国建筑设计的弊端。

在他看来,中国建筑界很多问题的症结最终还是指向文化。

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

记者:这么多年来,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到底是更“好”还是更“坏”?

程泰宁: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现实非常复杂。

从某些方面来说,可能比过去好,比如我一直在说崇洋媚外。

长期以来,在建筑和城市设计的招标项目中,我们特别迷信西方建筑师和外国团队。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项目的招标广告,上面写着“只有外国建筑师才能参加”。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当然,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我不相信现在有任何项目有招标广告。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批评城市建筑的贪婪、媚骨、好奇等乱象后,只允许外国建筑师参与少数项目。有些项目需要一个联合体——外国设计师应该参与设计团队。虽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迷信外国,但总比过去完全排斥中国建筑师好得多。

最近也看到一件事,也可以印证这个变化。前不久有个城市想建一个文化项目,请了三个世界知名的建筑师来做设计,然后把这三个方案放到网上宣传,结果很多人发声。如果是20年前,这种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这是什么意思?说明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不像过去那样盲目相信西方,认为西方是美好的。现在,大家对于如何判断建筑的好坏,各有各的看法。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记者:情况正在慢慢好转。

程泰宁:但实事求是地说,崇洋媚外的问题还没有根除。

前段时间应邀去一线城市做一个文化项目的评委。七个方案都是外国人设计的,但是做的不好。评审会上提出了许多意见。相关领导坐在我旁边,感觉确实有很多问题。会后,他来找我,问我怎么办。我直截了当的跟他说,外国人不太了解中国和当地的问题,但是你一定要让外国建筑师去做。现在只能多和建筑师沟通,让他们及时调整。

你看,还是有些人太迷信西方的建筑师和设计团队。只有真正吃过亏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一点。

我遇到过很多奇怪的事情。有一次去一个省会城市评标,评标文件上说保底10万。也就是说,如果方案未中标,招标人将补贴投标人10万元。这个数字让我很吃惊:因为前来投标的财团中的外方都是国际大牌建筑师,这些大牌建筑师怎么能参与这种低得离谱的保底呢?后来有知情人告诉我,这些财团的中方单位已经和外国建筑师签了合同。如果他们中标,中国可以拿到后续扩建的设计费和施工图;如果你没有中标,中国队将不得不向外国建筑师支付可观的补偿费。看,中国的设计团队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低的位置。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如果21世纪的中国只剩下外国人设计的房子

记者: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你对盲目崇洋媚外的关注。这对中国建筑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程泰宁:最直接的影响是对中国建筑师信心的打击,这对建筑师的成长非常不利。

从更高的层面来说,这也不利于我们的国家形象。我曾经在《纽约时报》旗下的一个网站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嘲笑中国建筑师缺乏创造力,并建议美国向中国出口建筑设计以弥补贸易逆差。还有一篇文章甚至说中国建筑的现状是美国建筑师在中国实现了美国梦,很耀眼。

再进一步说,我们常说建筑是用石头写的历史书。如果把外国人设计的房子都留在21世纪的中国,这些建筑能否真实反映中国目前的文化和社会状况?从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中,我们的后代能看到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记者:我们和西方建筑师交谈时,应该面对怎样的心态和态度?

程泰宁:几年前,我和已故的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和浦东机场的设计师,进行了一次公开的谈话,这能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我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在过去是比较封闭的。要前进,必须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但希望这个过程不要太长。毕竟中国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是靠中国建筑师,这一点很重要。当然,我不是说以后不能邀请西方建筑师,而是希望他们能尊重中国的国情,包括文化,这一点很重要。

安德鲁先生回应道:“根据我这几年在国内的观察,我觉得国内的课差不多都补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基本上处于平等对话的状态。”他希望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之间不再有绝对对立的想法,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谈和交流,创造更好的作品。

你看,就连安德鲁这样的国际大牌都认为中国建筑师可以和他们平等对话。为什么我们有些人还是不相信自己?所以当时我对安德鲁说:“如果你的话能被更多的人听到,在社会上形成共识,那么中国的建筑师会很高兴的。”

记者:可以做哪些努力来扭转目前不尽人意的局面?

程泰宁:首先,中国建筑师应该有自信。在我看来,中国建筑师普遍缺乏自信,这是一个大问题。还是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说别的,至少中国建筑师比外国建筑师更了解场地环境和中国国情。

其次,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应该给予中国建筑师更多的支持。从舆论环境、媒体导向和实际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中国建筑师的创作至关重要。打着“中国”的旗号,外表和内涵都是西方的。人们怎么会同意你呢

记者: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和倡导文化自信。你认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程泰宁: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在文化中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话语体系。我特别想强调的是,这个“文化”不是指传统文化,而是指立足于当下中国现实的当代文化。

什么是传统?传统是我们文化的根,也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但这种文化基因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重新编辑,不断改造创新,向前发展。如果简单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混为一谈,甚至将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最肤浅、往往是肤浅的东西混为一谈,不管是优先性还是精致性,不仅会贬低传统文化,还会简化对文化转型创新的理解。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中国文化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它来自传统文化,但必须融入现代内容,对当代问题做出明确回应。它需要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各个领域从实践出发,深入反思,改造创新,才能逐步形成。

记者:就建筑而言,“中国建筑设计要走自己的路”这个说法并不陌生,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也不乏这方面的探讨和实践,但结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在你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

程泰宁:没错。中国建筑师长期受到西方建筑体系的影响。从学建筑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接受了西方的建筑教育,如果长期生活在其中,必然会“把其他地方当成自己的家乡”。

此外,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也没有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支持。单纯的将坡屋顶、马头墙等形式符号与现代建筑进行整理、混合,很难想出让别人信服的东西。外国人看到一些建筑,往往只是看着新鲜,笑一笑。最后呢?中国建筑的发展又回到了西方主义的老路。

如果自己的文化体系缺失,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我曾经说过,在中国建筑领域,不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距,而是模仿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打着“中国”的旗号,你其实是从外表到内涵的东西,那么人们怎么能认同你呢?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建筑师不想做自己的事情,而是为他们努力工作。比如20世纪30年代提倡的“中国固有形式”,50年代提倡的“民族风格”,80年代提倡的“重拾古都风貌”,都成为当时建筑领域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也不乏“中国而新”、“新中国风”等话题的讨论。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理论支撑,只用形式语言而不用形式语言,外来文化被民粹主义所排斥。最后只能在兴奋一段时间后迅速淹没在西化的影响下。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感谢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思维的启发

记者:理论研究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

程泰宁:没有理论支撑,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建筑的真正发展。在我看来,中国建筑的创新和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建筑需要在概念和本体上建构一些东西,形成中国建筑的思想理论核心,逐步建立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

记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你提出了以“境界”为哲学基础,“意境”为审美特征,“语言”为媒介的建筑创作理论。相对于西方建筑对形式语言的强调,这个理论体系似乎更注重对思想境界的追求?

程泰宁:境界、意境、语言,听起来很神秘,但道理很简单。

王阳明说:“成年之人,也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人。”把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是大智慧的人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体现在建筑领域,是大格局观,是整体思维。与西方强调个性不同,中国人习惯于把建筑理解为宇宙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必须是在考虑了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功能技术等一系列因素之后,“自然生成”的。,也就是我所说的“建筑自然,巧手必胜”。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以我早期设计黄龙宾馆的经历为例:在设计之初,我就意识到这个项目的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流线、结构、经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心理学是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出发点。我在建筑与自然、现代功能与文化心理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创造性地解决了流线、环境景观、客房功能、公共空客房设计、酒店管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最后,我的设计脱颖而出。主要原因不是我的设计水平有多高,而是来自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思维的启发。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更多侧重于审美,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什么是“美”的一种理解。中国人理解的美其实是一种内在美。李煜在《我的爱》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凉亭里避雨,一下大雨,一下子就来了很多美女,身边都是漂亮的女孩子。然而,他觉得最后进来的女人是最漂亮的。美女在哪里?他说,美在于“境界”二字。当这个女人举手投足,微笑微笑时,她散发出一种优雅举止的内在美。建筑领域也是如此。内在美是大美,是美学的一个价值取向。理解并有意识地重视意境等“内在美”的创造,对于改变当前消费文化带来的追求视觉刺激的审美倾向,提高大众的艺术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记者:“语言”这个词是不是实现哲学境界和审美意境的工具和手段?

程泰宁:建筑语言作为境界和意境的载体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我们沿着西方以语言为本体的思维发展,我们很容易走上强调“外向性”的形式主义的错误道路。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基于语言的哲学认知和后工业文明的结合,西方出现了从追求“原始”到逐渐转向追求“视觉化”和“奇观”的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旨在刺激建筑形式感官的趋势。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事情。不能单纯为了形式语言的创新而创新,要综合考虑这个建筑的区位、文化环境、场地条件和功能特点,对语言做出“独特”的解读。艺术包含道,道与道互长,可以说明语言创新及其与意境、境界的互动。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建筑对我来说总是有一种神秘甚至神圣的感觉

记者:你从事建筑工作60多年了。作为建筑师,你经历过不同时期的身份变迁。在你看来,一个好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程泰宁:今天,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和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对建筑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建筑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建造好房子本身,更宏观的眼光,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整体思维和大格局。

以厦门会展中心为例。很难说我们的建筑设计比那些一起投标的大牌公司好多少。我们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会展中心的位置以及与整个城市的关系。根据原设计招标文件,会展中心所在的6.5平方公里作为厦门东新城的起步区,但我认为从其位置来看,该项目不仅是起步区和桥头堡,也是厦门从岛内向岛外发展的重要链条。因此,我们采取了“一轴两翼”的开放式布局,符合厦门市空的总体发展趋势,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此外,我一直强调建筑师的水平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反映。一个好的建筑师不仅要满足寻找美目、表达美的语言形式的专业要求,还要有一种内功,一种素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肚子里全是诗词书法”。

建筑对我来说总是有一种神秘甚至神圣的感觉。设计的项目越多,接触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在建筑的海洋里游泳,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的特殊品质——综合性、模糊性和模糊性,也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建筑新的内容。

记者: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接受普利策奖时发表了演讲。他说:“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从永恒中解放出来,思考更紧迫、更现实的新问题,那么建筑将不会持续到2050年。”

程泰宁:我不相信建筑会在2050年消亡的说法。我想以此作为对建筑师的一个警示: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建筑师不关注身边发生的这些变化,总是固守传统对建筑的理解,在形式和风格上旁敲侧击,那么我们只能落后甚至被淘汰。

记者笔记

建筑师的底线

从早上8: 30到晚上7: 00,85岁的程泰宁几乎每天都在全力工作。只是周日早上,比平时少工作一个小时,就给自己放了个假。

为什么到了退休享受家庭的时候还这么忙?

一方面,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自1952年进入南京理工大学(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以来,程泰宁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学时曾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并在国内外一系列设计竞赛中崭露头角。之后被派往河南干校和山西临汾17年,直到1981年收到杭州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橄榄枝。从46岁开始,他真正迎来了他的“黄金时代”。黄龙饭店、浙江美术馆、南京博物馆、加纳国家大剧院...程泰宁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1995年,程泰宁面临退休。他67岁开始创业,与中国联合工程总公司携手成立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现中联珠景建筑设计公司)继续从事建筑业务。

在60多年的建筑生涯中,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程泰宁对建筑的热爱从未减弱。即使在临汾十几年,哪怕只会设计公厕和仓库,他也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个设计,画好每一张图纸。对建筑的热爱是一路上支撑他的最大动力。正因为如此,他对建筑设计还是很有热情的。

程泰宁如此忙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正直的性格和对底线的坚守。

几年前,程泰宁因呼吁改变中国建筑设计中“千城一面”的现状而受到广泛关注。他主持的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报告》,直接击中了中国建筑界的“八乱”,赢得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指示。在他看来,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不能因为说白了就不去管。而是要努力用自己的专业思维和表达方式,让自己说的话“不白费”。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程泰宁还有一个“恋物癖”——亲自签名。经常有人来找你,让他出面。对此,程泰宁拒绝了。

面试前夕,一家大型设计院的领导给程泰宁发了一条短信,建议该院的建筑师在合作期间做设计。程泰宁只需要充当技术顾问来指导和参加关键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报告,其他报告应该由研究所完成。程泰宁回答说:“谢谢你的好意。很抱歉我在设计的时候从来不做技术指导或者检查(除了同行和同事之间的交流),别人更不可能做设计。我会做现场报道。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

(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在他看来,每一个项目,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名字,都必须亲自设计,亲自绘制,亲自实施。因为在他看来,建筑是一个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创作过程,这是他作为建筑师的底线。

程泰宁

1935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工程勘察设计硕士,东南大学教授,《建筑设计》主持人。主持国内外150余项工程设计,杭州黄龙宾馆、杭州铁路新客运站入选“中国百年建筑经典”;加纳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和马里共和国议会大厦被UIA选为“20世纪世界建筑作品精选”。2004年获梁思成建筑奖。


标题:(文化)程泰宁:做建筑,不能“直把他乡作故乡”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